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城乡两栖”惬意人

(2022-09-26 10:33:59)
标签:

生活

城乡两栖惬意人

 

 

清明假期,好友阿龙邀请我去了一趟他老家Q村。从广州出发,驱车两小时先到粤东某县城,继续盘山公路走了一个小时,方见一处世外桃源:群山环绕处云雾缭绕,金黄油菜花肆意绽放,一条河涌穿村而过,小桥、流水、人家,梨花桃花妖娆争艳。桥边长条椅上,七八位耄耋老人用我听不懂的方言聊着天。我主动问好,他们只一个劲地点头微笑。

阿龙告诉我,Q村有千余年历史,资源丰富,自然格局保存完好。难得的是,Q村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清明、春节、中秋等节日仍热闹非常——许多外出营生的人口逢年过节都会回来,全村男女老少一起制造节日:大家纷纷去市场挑食材及辅料,买祭祀用品,按传统方法做各种好吃的,无论是食品加工工序,还是祭祀流程,各种场合都会遵循各自的讲究说法。传统文化大体都是这样流传与沿袭下来的吧。

近些年,受惠于美丽乡村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招来很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过来体验乡情。当地村民便借机发展乡村民宿及餐饮业,小村周边的楼盘、农家乐、民宿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阿龙说,旅游行业季节性明显,每年2月至5月生意最好,过了5月一片惨淡,空置率很高。一年算下来,全村户均旅游收入不过两三万元。

阿龙家有祖屋大宅,我正表示羡慕,他父亲却浅浅一笑,说关于Q村的未来,他不太乐观,理由很简单——“村里没人。老人家告诉我,村里50岁以下的人基本都在外面发展,经济条件稍微宽裕一点的,会将孩子带去外面念书,村里常住人口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几乎可以预见,2030年后,老人们归西后,村里就将只剩下静谧的风景和偶尔来光顾的都市人。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老人家给出这样的判断,似乎不无道理。像阿龙,今年45岁,目前在广州做房屋装修,在老家县城购置了住房一套,安置了爱人全职在家,带着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他只在过年过节才得空回去看看。

但我没想到的是,不同于父亲的悲观,阿龙对Q村前景却是有期待的。当我问他:你目前觉得哪里才是你的家:A、你一年至少呆10个月以上的广州;B、你孩子及媳妇的常住地县城;CQ村。选一个?他沉思了片刻,坚定地给我一个响亮的“C”。他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城里漂泊得越久,他对Q村的那份眷念反而越来越浓了。

我建议他,过个十年八载,等孩子们上了大学,他完全可以回县城常住。Q村的老宅子也不必荒废,想老家的时候就回去小住几日,旅游旺季的时候,还可以回村里接接散客赚钱。这样,他就可以做一个惬意而充实的城乡两栖人,既守住了乡愁,也享受了城市的便利,这不正是高质量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阿龙笑了,点头称是。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姚华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迷信害人
后一篇:健康才是幸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