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期的《曙光报》 (三)
(2017-05-21 17:57:51)
标签:
回忆录 |
往事追忆
后期的《曙光报》
(三)
南宁撤退比较从容,秩序也较好。报社是11月10日往右江撤退的,部分人员及铅字、印机、电讯器材用民船运到隆安,费了一个星期才到达。到达隆安后,我们立刻出版油印报,报道战事消息。这时,广西全省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讯息中断,所以我们的油印报十分受欢迎。以后我们每到一处,只要有可能,都出版油印报,宣传抗日,鼓舞斗志。有些人为了得到报纸,跑了几十里路也来要。
在隆安住了几天,因为敌人侵占南宁后继续沿邕武路北进,于是,我们便往乡村疏散。报社的铅字、印机等笨重器材无法运走,便秘密埋在地下。11月下旬我们到达隆安的杨湾圩,得知敌人已经迫近,便又紧急往杨湾附近数里的山村撤退。当晚敌人的前锋部队到达杨湾,放火烧了杨湾十多间商店和住房后走了。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所到之处,无不烧杀掳掠,在杨湾这个偏僻小圩镇也留下他们的罪证。
自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我们在隆安、果德(即今平果)一带的乡村辗转流离,扶老携幼,挈妇将雏,肩挑手提,靠两条腿走路,真是艰苦备尝!幸运的是当时这一带社会秩序还好,一路上都没遇到抢劫的事。更使人难忘的是右江一带人民风俗淳厚,每到一个地方,找到平民百姓家,虽然素昧平生,主人都竭诚接待,不讲代价,招待膳宿。如果不是这些好同胞,外来的逃难者不知要吃尽多少苦头!
更应该一提的是右江一带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而是十分艰苦:人畜同居,吃玉米粥,吃水十分困难。所谓“人畜同居”,便是人住在楼上,楼板是不密合的木板或竹杆做的,底下住的是牲畜。楼很矮,只有一个人头高,牲畜粪便的味道可以透上来。吃的玉米粥是用玉米粉加水煮成的,只用一点盐来拌,糖是吃不起的。人和牲畜饮用水要到十里八里外的山洞去挑,有些地方还要走得更远,而且水源不大,要一瓢一瓢地舀,挑一担水往返要花上两个钟头。在这样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主人能热诚地招待素昧平生的外来人,这就更使人觉得可敬了。
12月中旬,我们到达田东。经过一个月的流浪,大家都已囊空如洗,没有办法,只有在街头变卖衣物维持生活,更深地尝到国破家亡的滋味。与此同时仍坚持出版油印报。但由于报社经费困难,复刊无期,编辑部有些人员,不能不离开报社,另谋生计,预示着报社要发生变化的征兆。
敌人攻陷果德后,因遇到我方援军,同时太平洋战争日趋激烈,对日军十分不利,因此被迫撤回到南宁外围;同时,占领独山的敌军,亦往后撤退,因此右江一带局势逐渐安定,有了出报的条件。于是报社决定派人到隆安把埋在地下的印机、铅字起出来,用船运到田阳那坡,于1945年2月在那坡复刊。所以要选择那坡, 那是因为该地离百色较近,而百色当时是广西省府所在地,讯息较灵通。《曙光报》在那坡复刊后,成为了当时右江唯一的铅印地方报纸,对抗战宣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纸张缺乏,人力不足,所以报纸改出八开一张共二版,主要是刊登电讯和评论。
1945年5月7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太平洋战争也急转直下,战争日益逼近日本本土,接着日本侵略军也被迫仓皇撤出南宁。5月26日南宁光复了! 在欢庆胜利声中,《曙光报》决定迁回南宁出版。但我因不愿再和李兴合作,所以不随报社回南宁,于6月离开报社。
据查:《曙光报》是6月从田阳迁回南宁的,但因编辑部大部分人员离开报社, 重组班子颇费周折,加上还有其他问题,所以迟至9月1日才复刊。这时《中央日报》已从百色迁来南宁,抢先于8月出版。从设备、人力、财力、 背景等各方面条件来说,《曙光报》远比不上《中央日报》,如果办成同《中央日报》一个模式的报纸,失去自己的特色,也就失去自己的读者,在当时南宁仅有十万人口的小城镇中是无法立足的。所以复刊仅三个多月,1945年12月便以“奉命迁柳出版”为由,停出日刊,改出晚刊。但时间不足一月,至1946年1月,仍以同样理由停刊。
据查:《曙光报》后来并未在柳州出版,所以它的历史到此便告终结。
(全文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