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的风波
标签:
杂谈 |
金秋玉米丰收
1970年,我在南宁市民生小学(后来改名为灭资小学,现为民乐小学)读五年级。当时,飞机场已搬到吴圩,原来的场地暂时闲置。于是,周边的单位、生产队瞅准时机,纷纷到此开荒种菜,改善生活。我校也去那里开辟了学生学农基地。
学农基地土质松软、杂草少,不远处有水塘,浇水容易。种什么作物呢?考虑到学生还要上课,到学农基地劳动一次要走40分钟,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种植玉米。玉米是粮食作物,耐旱、抗病虫能力强。让小学生种植玉米,是很好的学习实践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锄草、平整土地、播种、浇水、护理,每周到学农基地劳动三次。玉米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大,必须合理施肥才能满足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对养分的需要。老师说使用化肥不好,要求我们使用学校厕所化粪池的肥料。于是,老师组织起一支“挑肥大军”,每两个同学用扁担抬一桶肥料走40分钟到学农基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干劲冲天,不怕脏、不怕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家的辛勤劳动下,玉米一天天“长高”,长势喜人。叶子大大的、绿油油的,微风吹过,泛起一片绿色的波浪。不久,玉米进入抽穗期,长出了青青的玉米棒子,大家一个个仔细地数着,真是开心极了。
就在玉米丰收在望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夜之间竟有二十多个玉米不翼而飞!叶子、穗子被扯落在地里狼藉一片。是谁偷了玉米?为什么要偷玉米?一场调查开始了。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让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很快,有同学将“情报”送到了年级组;老师也从几个男生的反常举动中看出了端倪。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六位“始作俑者”主动找老师承认了错误。
原来六位男生是体育爱好者,每次到学农基地劳动后就在附近打球。那天他们打完球天色已晚,又累、又饿,看见黄灿灿的玉米就想尝尝鲜,于是每人摘了几个烤熟吃了。本来以为是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这一幕还是被返回取工具的同学看见了!
第二天,学校召开年级大会,大家对偷玉米事件进行全面分析、挖思想根源,开展批评教育。指出:偷窃集体劳动果实是可耻的、是错误的,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改造世界观,就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人只有时刻以良好的道德规范约束和要求自己,才会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境界。六位男生也上台检讨自己的错误行为,并作出保证。玉米地的风波发人深省,大家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
事情过去后,大家对六位男生没有另眼看待,老师也没有告知家长。在大家的帮助下,六位男生踊跃参加集体活动,劳动积极肯干。玉米再也不会“失踪”, 学农基地充满着欢声笑语。
几个月过去了,一转眼就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这天,大家拉着木车到了学农基地,抬着箩筐在玉米地里穿梭,亲手摘取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感到乐滋滋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是小学生第一次种植玉米,但是老师们指导有方,同学们辛勤劳作、护理到位。所以,收获的玉米粒大饱满、产量高,足有上千斤呢!
最后,学校决定把丰收的玉米全部送给福利院。因为孤寡老人、孤儿更需要热情关怀,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多年以后,我自己也成为一名老师。从玉米地的风波中,我得到一点启示: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能大动肝火,同学们也不能冷眼旁观,而要满腔热情地去帮助他们,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并热情加以培养,使之健康成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