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钱到哪儿去了?
(2015-02-05 08:40:53)
标签:
股票 |
分类: 趋势与策略 |
印象中,自2011年起就中央开始出台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政策。股市上体现最强的就是,2012年的温州金改,浙江东日一个月涨了200%。还有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也不断地有过表现,代表是香溢融通。
期间政策很多,定向降准,小企业减税,结果来看,没有任何效果。小企业,基本上没有得到合理价格的贷款,只有通过高利贷,或互保的方式才能得到贷款,比国企成本增加很多。
我去浙江了解的情况就是,民营企业,很多都不做实业了,保留一个店面或厂房,屯积一些原材料,或炒房子和地皮。不少企业还不上贷款,跑路。生存下来的企业,手中有大量的资金无处可去。
2014年10月开始的蓝筹行情,主要资金应该也是来自于沿海这些民营企业的资金。他们是怎么进入股市的呢?多数都是通过伞型信托,配资的方式进来的。他们要求比较高,既要安全,收益还不能低。所以,他们自已并不直接投入资金到股市,无风险年收益在10%以上。注定这些资金是短炒资金,随时可能撤离的。
政监会,银监会,保监会,最近一系列的政策,查两融,查配资等,都是为了防止信贷资金变相流入股市。说明中央看到实在的问题。和前面扶持小微企业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但是现在是市场经济,通过行政手段效果不大,但意图是明显的。
降准本来应该还要早些。股市上涨过快,国家为了防止降准后释放的资金大量流入股市,而不进实体经济,前面出了大量的政策来防范。客观上,心理上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资金部分促进实体经济,部分还是以流入股市。
通过行政手段来干预,引导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的方式,从前面来看是不成功的,将来也不会成功。唯一的方式,是打破垄断,自由竞争。这个就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意图吧。立春写的书,文章对于此有精辟的论述,亚马逊上有电子书。
4万亿的投资,多数都是进了房地产。中小企业短期受益,后面反而受害。期间产生了大量的腐败。这些政府事后也应该看到了。政策性的投资,变得效率越来越低。这个有点类似于2014年底的股市,涨的时候券商,保险等涨幅最大,但跌的时候那些涨得少的板块跌起来反而更多。什么道理?市场都是相通的,钱都往热点处流。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有针对性地实施定向降准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2月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促进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因此,银行短期受益,中期会受国家政策打压。中央希望银行能够支持小微企业,但实际上没有效果。最终一定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落实。存款保险制度,发展民营银行,互联金融,小贷等和国有银行竞争。把垄断变成竞争,躺着赚钱变成过去式。
地产,现在是大势已去,即使再出政策扶持,也不可能保持过去的增速。但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后,招保万金等大公司效益会进一步体现,强于银行。
券商近期受ZJH等相关政策打压,短期不看好,中期看好。
保险是比较好的板块,短期、中期都好。
三农,水利有大机会。主要是农业机械和水利工程相关个股。重点个股,安徽水利,钱江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