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茜茜奶奶
茜茜奶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6,657
  • 关注人气:1,4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紫金山天文台

(2023-09-16 07:31:11)
标签:

杂谈

散记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紫台”是天文人对紫金山天文台的叫法,区分“国台”——国家天文台,和“上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顾名思义在紫金山。紫金山具金陵毓秀之美名,又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王气,天文台就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城遗址附近。
           这里是紫金山天文台,这里已不是紫金山天文台。确切地说,它叫紫金山天文台遗址。八十年代后,紫金山光害已甚,无法承担观测任务,曾经作为中国现代天文学摇篮,发现了上百颗小行星、数颗彗星的紫金山天文台,承载了无数重要观测任务的紫金山天文台;机构总部已搬迁到鼓楼附近的北京西路,而观测点,散布在江苏盱眙、江苏赣榆、山东青岛、云南姚安,黑龙江洪河和青海德令哈。——和国际上大部分的天文台做法一样,紫台将设备安置在条件较好的高海拔地区。而紫金山原址则成为了紫台下属的科普基地。
         紫台, 入门是陨石博物馆,里面有建国第一位台长张钰哲的铜像。张钰哲生于清末,逝于1986年。研究领域是小行星和彗星的观测和轨道计算。1910年5月哈雷彗星光顾地球,据说时年8岁的张钰哲目睹了这枚声名显赫的彗星,从此与天文一生结缘。张曾于1928年在紫台发现一颗小行星,张将其命名为中华,以纪念这是第一颗由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但后来这颗小行星失去踪迹,紫金山天文台于1957年发现一颗轨道近似的小行星,经张钰哲本人同意后,使用来取代当年的小行星1125,而那颗丢失的小行星,则刚好在张钰哲逝世后一个月后被寻回,并给以3789的编号及“中国”的名字。



紫金山天文台

张钰哲铜像

          建国后,张钰哲任紫台台长,在此期间发现过两颗彗星,他将其送给了自己奉献一生的紫台——两颗彗星分别命名为“紫金山一号”和“紫金山二号”。也正是张钰哲,预见到了光学望远镜的局限和空间天文和无线电天文的巨大潜力,于1980年以78岁高龄奔赴青海,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仑山口,为我国引进的一台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寻找观测站。中国天文学的星星之火,就这样,在一代人不懈的努力中,形成燎原之势。
          1986年1月,哈雷彗星时隔76年再次造访地球,不知张钰哲凝望这颗在自己8岁的时候令自己与天文结缘,一结就是一生的彗星,心里在想什么?
          张钰哲在南京病逝,遵照遗嘱,张钰哲的骨灰埋在紫台一处不起眼的角落。
          在紫金山走来走去,你很难不去想,这位可爱的老人,也许正悠闲地走在林荫小道上,抚摸着那些心爱的再熟悉不过的仪器,看着来来往往年轻的面孔,露出微笑。



紫金山天文台

浑 仪
      绕过陨石博物馆向后走几十米。就看见露天陈列的古观象仪器。天球仪、浑仪、简仪和圭表。



紫金山天文台

简 仪



紫金山天文台

天球仪



紫金山天文台

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1985年2月,邓小平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江泽民视察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子午仪室
         子午仪室中陈列蔡司的子午仪,可精确观测恒星上中天时刻;英国人铸造的雪特摆钟,1924年购入,1960年退役,此外还有中国古代使用的各种计时工具等等。
         满屋子的仪器,都停止不动,其自身却在标示着过去的流失。从汉代的漏,到如今的钟,水的滴落也好,原子的振动也好,恒星的摇摆也好,都能感觉到静谧的房间里,时间之箭无声地发出,从不回头。



紫金山天文台

绿色山丘里镶嵌的四个小球,那是紫台的四个观测室。



紫金山天文台

胡锦涛来紫金山天文台视察时,就以这座山丘为背景拍照留念。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建立之处最早的“本部”,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牌坊式样。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牌坊后面内含一枚白色蛋——就是望远镜的球顶。



紫金山天文台

这个球是四个观测室中最大的一座,大台。内有60厘米反光望远镜一座,底座为赤道仪。



紫金山天文台

          真是难为了当时的天文台设计者余青松,为了与一山之隔的中山陵建筑风格一致,余青松绞尽脑汁设计了一份“中式天文台”图纸,既有中式牌坊风格,又兼顾天文台活动圆顶的。据说台体就地取材,用的是山里的虎皮石,质地坚硬,非常适合用来建造天文台——但其实更多原因是便宜,风雨飘摇的民国,政府根本无心他顾,天文台从规划到建立,一直是不断请求拨款不断敷衍搪塞的过程。



紫金山天文台

60厘米反光望远镜
          这架口径为60厘米的反光望远镜是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时向德国蔡司公司订购的主要天文仪器。该镜反光镜焦距3米,加上卡塞格林副镜,焦距可达10米。导星镜口径20厘米,焦距3米,折射式。观测圆顶的直径为8米,内设有可升降的观察平台,全部实现电动操作。
          在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之前,该望远镜主要部分被装箱转移至昆明凤凰山保存,战后运回紫金山。该望远镜在1950年代获得修复,随后由张钰哲先生和助手张家祥于1955年1月20日发现小行星“紫金1号”(国际编号3960,后于1998年命名为刘壁如星),这是中国人在本土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该望远镜后来又增加了摄谱仪和CCD等装置,主要用来观测恒星和太阳系天体,可进行照相观测、光电测光及光谱观测等。在中国现代天文学历史上,这架望远镜作出了重要贡献。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紫台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原址代表着智慧的学者披荆斩棘在被青龙赑屃镇守的古老土地上创建现代文明的不懈努力的一段奋斗史,也是中国人严格意义上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睛观察浩渺宇宙的开端,从此,它播撒下的种子在这里生长,盛开在人类的天文学史,至今仍旧闪耀光芒。



紫金山天文台

          人类文明本就是一段前赴后继的开拓史,紫台之后,又有无数天文台在它的余晖之下建立,每个繁星满天的夜里,镭射都尽职地指向夜空,明亮的玻璃眼睛探索星辰,不知疲倦,其赫赫功绩,又岂是一座遗址所能概括。



紫金山天文台





紫金山天文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