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
门
戏
台
会馆是旧时同省、同府、同县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国内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以馆址的房屋供同乡、同业聚会或寄寓。会馆在明清大量出现,其名称始见于明代文献。张掖的会馆有山西会馆、陕西会馆和民勤会馆三座,但只有山西会馆保存最为完整。张掖并非京师,它的山西会馆不是士子会试的聚集之地,也不是供本乡高官名人居住拜祭乡贤的,而是属于商业性的行业会馆,平时也有祀神的功用。
张掖山西会馆的建造与明清西北贸易的繁荣息息相关,而西北贸易中最重要的要数茶马互市了。崛起于明代的晋商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他们的茶庄和票号已享誉全国。遍布甘青的晋商会馆遗迹见证着晋商在这一地区的繁荣活动。张掖山西会馆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建造的。
张掖山西会馆位于张掖南街西侧,大佛寺内的东北角,正面朝东,轴线与大佛寺平行,占地约1700平方米。会馆平面为长方形,周围布置的建筑围出一个狭窄的院落,此院落东西贯穿一条砖砌甬道,并在中间被一座牌楼分为前后两进。内有戏台,戏台两侧有两座二层的看楼,南北对峙,中间为庭院,是为第一进院落。看楼西侧紧邻钟、鼓楼以及两楼相夹的一座牌楼。过牌楼则是第二进院落,正面为大殿、大殿的卷棚抱厦以及前边的碑亭,左右为厢房。
会馆整体布局为合院,建筑搭配起伏开阖,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其间的木雕、砖雕、石雕都十分考究,是一种美学的表象。漫步于会馆之中,除了欣赏建筑本身的美,更加吸引我们的是这里的木雕、砖雕、石雕所呈现的内容,用当下的语言叫“满满的的正能量”。其实,古人的生活智慧全部藏在建筑中!
山西与张掖相隔千里之外,山西会馆乡情存焉,来此可一解思乡之愁。明清年间,山西商人几乎遍及全国,在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建有五百余家山西会馆,张掖山西会馆是其中之一。这些遍布的会馆,是晋商当年艰苦创业,闯荡天下的历史见证,是他们创造辉煌商业奇迹的缩影,也成为传播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门的背向面西,是一座巧夺天工的二层戏台,其一层两边各书有一个大字“财”“禄”。
戏台前面有深约十米的甬道。甬道两侧有对峙的上下两层看楼,各为七开间。
看
楼
看楼建筑为单面坡顶,前檐柱间置有木构花栏,廊柱间施雀替。当年看楼使用时,楼上应该设有雅座,为上宾就坐观戏区,楼下及中院应为次宾及大众席。站在中院,面向戏台,仿佛置身当年,楼上楼下商贾云集,高朋满座,在丝弦锣鼓声中,台上台下互动叫好,货郎穿梭其间,晋剧、秦腔、豫剧、昆剧、花腔轮番上演,好不热闹!在无意间,晋商将中原戏种带到了河西走廊,并通过各地的山西会馆,将传统戏剧剧种推广传播到大江南北。
牌
楼
迎面是牌坊楼,左右两侧,分别是钟楼与鼓楼,楼前摆放石狮一对。
牌楼建筑为三门四柱,柱底部两面均施夹杆石,石面雕有吉祥图样。中间嵌板上,高悬蓝底金字匾额“威震华夏”。
钟
楼
鼓
楼
极目仰观,牌楼之上,斗拱层叠,青瓦覆盖两层飞檐,随着一阵微风,檐角风铃发出悠远悦耳的声音。
穿过牌楼
抱
厦
抱厦面阔三间,进深十米有余。透过抱厦南望,可见张掖大佛寺“土塔”秀美的身姿。
正
殿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约八米左右,卷棚顶,雕有各种卷草花纹。殿内敬奉关羽塑像,因关羽是山西人,更为世代晋商所推崇,其忠义诚信之精神是他们经商的座右铭。因此,国内外所有的山西会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关帝庙为主体建筑,尊奉关羽,逐步形成晋商在关公信仰中的独树一帜。
正殿上方悬匾额“乃大丈夫”为阎锡山所题。
大殿门柱挂木刻楹联:汉朝忠义无双士,自古英雄第一人。
大殿的殿角为砌砖方柱,上端砖雕花鸟虫草,走兽珍禽,其雕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
大殿侧旁是后门
后门出来就是张掖大佛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