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为他是写给妻子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是更适合表达夫妻之间在月夜中的互相思念吗?看了词前小序,才知道苏东坡是怀念他的弟弟苏子由。
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19岁与兄同科进士一起步入仕途,才华不下于苏轼。苏轼常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称赞其弟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显然,苏东坡是非常喜爱这位弟弟的。几十年间兄弟二人诗文词往来从未间断,苏轼几乎每到一个任所就给子由寄信赠诗,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超过100多首。苏东坡姐弟六个,长兄和三姐妹早夭,独留下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他们对这手足情越发的珍重了。
父亲苏洵连同苏轼、苏辙两弟兄,世人尊称“三苏”。二苏的名字很有意思,都与“车”有关,里面大有乾坤:“轼”是车上的前列扶手,在车的最显眼处,最易惹祸;“辙”是车轮压出的痕迹,有功而不赏,有难而不担。“知子莫如父”,苏洵深知两个儿子的的脾气性格,“大苏”性不忍事,每遇不平事,立刻“如蝇在口,吐之而快”,无意中得罪不少人,就取名为“轼”,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对于沉静内敛的“小苏”,老苏取名为“辙”,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自由洒脱,大可不必担心福祸。在苏轼十二岁,苏辙八岁那年,苏老泉作了一篇“名二子说”,颇见取名的良苦用心。
元丰二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在湖州(浙江湖州)被捕。狱中,苏轼想到此次难逃一劫,央求好心的狱卒将两首诗转交弟弟苏辙。其中一首这样写道:“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苏辙读了这首近乎是交代后事的“绝命书”,声泪俱下,心如刀绞。难道就这样与兄长永诀了?不,绝不能让哥哥不明不白地冤死,绝不能让哥哥带着遗恨离开人间。苏辙要救哥哥。
苏辙几次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的典故,愿免一身官职来赎兄罪,却被压下未报。于是,他四处奔走呼号,终于有人出来为苏东坡说公道话了。苏东坡朝中的朋友范针镇、张方平上书皇上,说苏东坡在文学上是旷世奇才,希望宽大;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对皇上说:“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语罪人”,杀了苏东坡,“恐后世人谓陛下不能容才”。最后还是深明大义的太皇太后要求:“放了苏东坡!”。苏轼免了死罪,贬谪黄州。 接哥哥出狱时,苏辙特捂其口,以示三缄其口。
终是离别。苏轼骑马离去,回首看到苏辙的乌帽随着山坡的起伏而忽隐忽现的情景,顿生悲悯和忧伤,感叹道:“此生,还能实现与子由‘对床夜雨听啸瑟’的约定吗?”原来,苏轼少年时,读到唐代韦应物的“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很是喜欢,立即与弟弟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然而,人生浪迹萍踪,偶然相聚还离索,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1102年,苏轼在常州逝世。十年以后,苏辙临终时,命子孙将其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此墓地有“二苏坟”之称。如此,终于实践了兄弟二人的“对床夜雨听萧瑟”之约。
苏轼写给弟弟的词,最著名的当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中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于是,他对弟弟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啊,经过了这么多事,经过了死生劫难,人仍在,仍可以在以后的岁岁年年的中秋共守一轮圆月,相互怀念、相互祝福。
古今中外的历史记载过许多父子反目,兄弟成仇,手足相残的故事,那些血淋淋的争斗,惨烈、悲戚。幸好,历史还有温情的一面,有过一个苏轼,还有一个苏辙,他们手足情深,无论何时都会给人温暖,给人希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