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2021-11-22 06:46:15)
标签:

文化

散记

杂谈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

         

         南京古崇正书院坐落于南京市清凉山东侧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书院古色古香,被誉为南京市最美书院。崇正书院在明朝时期属朝廷官办教学机构,由时任督学御史的明朝著名学者耿定向创办。题名“崇正书院”,意取南宋丞相文天祥“天地有正气”句,并有推荐崇正传儒学之意。明代首位南京状元焦竑即出自该书院。
          书院建成以后,即令南京所属十四府选拔优秀诸生来书院学习,耿定向亲自主讲,当时的崇正书院一时间成为江南儒学的中心书院。江南大儒李贽、汤显祖、徐光启、方苞等都曾先后在此讲学。
          书院师资极为雄厚,特聘当时颇具威望的名儒薛时雨为院长,聚徒讲学,一时间学子甚多,成为清末金陵八大书院之一。
          1874年,21岁的张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惜阴书院,并在此读书三年。他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其中名师辈出,如俞正燮、胡培翚、冯桂芬等。
         “水西”,既可指南京的西水关水西门,又可喻沿江西去之意;“清凉”则兼指山之清凉和心之清凉,诗人将南京的实有地名,用作双关语,十分机巧。
          崇正书院声名远扬天下,清凉山成为了南京的文化圣地,尤其是东麓龙蟠里、乌龙潭一代,自晚明到清初,文人学士在这片水木清华之境中,建起了六十余处园墅书斋,切磋学问,诗文雅集。
        清康熙年间,明遗民龚贤定居清凉山,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画家常相交往,被后人誉为“金陵八家”。为撰著《桃花扇》而来南京访古寻踪的孔尚任,也与龚贤成为忘年交。稍后,回族学者刘智在清凉山尽毕生精力翻译伊斯兰教经典;桐城派散文大家方苞读书的来兹庵,就在乌龙潭畔。乾隆年间,诗人袁枚在清凉山小仓山建造随园。半个世纪中,过往江南的文人雅士,都会到随园拜访袁枚,歌咏唱和。袁枚去世后就安葬在今五台山百步坡。
          1832年,魏源相中了清凉山下乌龙潭公边,购地造屋,取名“小卷阿”。“卷阿”一词出自《诗经.大雅》。“卷者,曲也;阿者,大也。”“卷”与“阿”二者合一,点明了南京“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的地势。魏源诗中体现出一种,心态的平静,潜心创作的自如之感。之前的龚贤等人都将个人或家国情感融入到清凉山的描写中,而魏源则是外在的一种清净畅凉。
          吴敬梓也与清凉山结缘颇深,《儒林外史》中有不少关于清凉山的描写。他的好友、《儒林外史》中牛布衣的原型朱草衣,就住在清凉山下龙蟠里。
          曹寅在石桥受业,在清凉山结社。康熙二年随曹玺赴江宁织造任,旋从师受业。“邓尉西溪不可名,清凉几树独关情”,邓尉香雪,西溪探梅,皆闻名于世,但曹寅为之魂牵梦萦的,反而是清凉山那几棵梅树。为什么?“鸠车竹马曾经处” 原来曹寅小时候经常在此玩耍,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了众多的“清凉山居士”们,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深厚的清凉山情结。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在秋天里,最有仪式感的植物便是银杏,一场秋雨便能黄了枝头。
          来到秋日的金陵,不要忘记来清凉山走走,因为这里有300多株银杏树身披金甲在等你。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清凉山的“崇正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南京的秋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