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心亭
《念奴娇》 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
建康(金陵)赏心亭乃江左名亭。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两次登赏心亭。
辛弃疾第一次到建康是在绍兴三十二年(公元一
一六二年)。是年正月,辛弃疾等人受耿京委托,作为山东义军代表到达建康,谒见了正在建康的宋高宗赵构。赵构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右丞务郎。辛弃疾在北返复命抵达海州时,得知义军部将张安国为金人收买,杀害了耿京,劫持了部分义军降金,做了济州的知州,便毅然组合五十名起义军士突入敌营,生擒张安国。随即带领上万名反正士兵,杀出重围,日夜兼程再到建康,将张安国斩首示众。时辛弃疾年方二十三岁。这一壮举,使朝野震动,大大振奋了抗金军民的士气。
南归后的辛弃疾,始为江阴签判。后迁任建康通判。到建康后,尽管他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的雄心和韬略,尽管与建康行宫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史致道相得甚欢,并在史氏席上引吭高歌:“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以自励,但终因报国无路,抑郁不已。就在这一年,他首登赏心亭,便有“愁千斛”。目睹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乔木,西去片帆,耳闻江上悲凉笛声,更触发了对南宋偏安局面的深重忧虑。“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在这高楼上,他又想到东晋谢安指挥淝水之战,建立不朽功勋反遭猜忌的往事,感慨万端,写下一首《念奴娇.我来吊古》,预感到“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的危险,寄寓对南宋当道排挤抗战人士的不满。
辛弃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不到三年,改知滁州。淳熙元年(公元一
一七四年),又到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建康留守叶衡待之若宾,但他感到南归十余年来,壮志难申的苦衷并无人真正理解。这年秋天,辛弃疾再上赏心亭,仰视空阔无边的楚天,眺望北方“玉簪螺髻”般的远山,不由得悲从中来。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人急于施展抱负而又无法施展的急切而悲愤的情态,跃然纸上。
秦淮河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城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陆
游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曾三次来到当时称为建康的石头城。
陆游在川陕生活了九年,被戴上“不拘礼法”的帽子离川东下,第三次到建康。五十五岁的陆游登上赏心亭,用深沉抑郁的笔触写了七律《登赏心亭》,后四句写道:“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城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宋孝宗与金人议和之时,陆游曾上书朝廷,主张迁都建康,以便恢复,可是朝廷根本不理他这一套。今日又到建康,想到这件事,怎能不痛心落泪呢?
陆游侧黯青色石碑上书:古赏心亭,始建于北宋年间,建康下水门(即水西门)城头上。“登斯楼也,东望钟山巍峨,西阅大江滔滔,秦淮风月汨汨流淌,金陵繁华次第铺陈。帆影绰绰,村树渺渺:鸥翔鹰,水阔天高。”南朝谢灵运曰: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亭名“赏心”,盖源出于次耶?信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