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江焦山碑林

(2021-09-08 07:55:11)
标签:

散记

文化

镇江焦山碑林




镇江焦山碑林



          喜爱书法的人自然要去焦山宝轩碑林一看。
          江流声韵不断入耳,回廊亭阁墨迹纷繁,在此间赏读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座座碑铭在眼前移动,字体或潇洒飘逸、或端庄含蓄、或气势如虹、或遒劲有力......真、草、隶、篆笔力神韵各具风采,唐、宋、元、明多家墨迹在此汇聚!尤其那座被黄庭坚称为“大字之祖”、被苏东坡评述为“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被王世祯赞美为“古拙奇峭、雄伟飞逸”的《瘗鹤铭》令人连声称奇。尽管碑铭残缺不全,依然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行草的飘逸、汉隶的精致、大小篆的脉络和笔锋流露出的真情实感。书写者不留名,所爱的鹤也不知葬于何地,一切都任后人猜度评议,如此便更能引人驻足沉思。遥想当年,这位高士肯定把激情凝聚在笔下,把憧憬浸润于砚中,怎不令人再次萌发敬仰之感!
          在此,似乎看到,古人们对酒当歌,挥袖狂舞的情景再现于斯。




镇江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宝墨轩)

1960年,为保护碑刻,就在宝墨轩旧址海云庵及西边石壁庵、香林庵扩建为碑林。



镇江焦山碑林

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



镇江焦山碑林

御碑亭

          乾隆御碑亭,原先在定慧寺天王殿前,后迁至宝墨轩。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七言诗《自金山放舟至焦山》。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七言诗《游焦山作歌三叠旧作韵》。



镇江焦山碑林

《魏法师碑》



镇江焦山碑林

碑廊一角



镇江焦山碑林

碑廊一角
         
          在碑廊墙上嵌有18方颜真卿手书《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东方朔画赞碑俗称颜子碑,为唐代平原郡太守颜真卿书。



镇江焦山碑林

颜真卿书东方朔画赞(部分)


镇江焦山碑林
          这一部分《东方画赞碑》的文字、撰文,书写都是颜真卿。原碑刻完未立,安禄山就叛乱了。于是,颜家兄弟首举义旗。碑中提及的颜杲卿及他的儿子颜季明在战乱中皆被安禄山杀害。
          文天祥《正气歌》便有言:“为张睢阳(张巡)齿,为颜常山舌”。



镇江焦山碑林





镇江焦山碑林

          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名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是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瘗,埋葬。一个书法家,家养的鹤死了,埋了,并写了铭文。后来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再后来,上半段也消失了。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清代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砌于焦山寺壁,后移至碑林。自此,《瘗鹤铭》便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




镇江焦山碑林

         《瘗鹤铭》乃六朝石刻,作者为葬鹤而作斯铭,因其书法奇特,楷书参以篆隶行笔苍古,体势开张,扬名于世。历代凡是著名的书法家,均慕名而来。米芾冒暑登山观铭,陆游踏雪访石,争睹神采,拓铭而去;感慨之余,寄情诗文,镌刻于崖壁,形成焦山摩崖石刻群。        
         《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



镇江焦山碑林

 《瘗鹤铭》碑刻全文:
          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于兹山之下,仙家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局,余欲无言,尔也何明?宜直示之,惟将进宁,爱集真侣,瘗尔作铭。




镇江焦山碑林

  《瘗鹤铭》的传说

          关于《瘗鹤铭》的来历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镇江(京口)的女婿王羲之又一次途径镇江来到焦山,看到一对仙鹤在空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王羲之看入了迷,心想:如果我写字也能如此,那么字一定会更好的,于是他便和养鹤的和尚提出,用自己的书法作品来交换这对仙鹤,和尚答应了。王羲之与和尚约好等他出去办完事情再来领走这对仙鹤,谁料当他再次来到焦山时,和尚告诉王羲之,这对仙鹤在他走后不久便死去一只,没多久另一只形单影只的仙鹤也追随伴侣而去,自己只得用彩色的丝帛裹着,把它们埋在了焦山之上。
          王羲之听后十分感伤,他爬到山上,只看到一座小小的坟丘,独自面对着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长江,于是怅然提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不朽之作——瘗鹤铭。
          乾隆皇帝认为《瘗鹤铭》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镇江焦山碑林

          碑文存字虽少,但气势宏逸,神态飞动。结构宽博舒展,上下相衔,如仙鹤低舞,仪态大方,飘然欲仙,字如其名,表里一致,堪称书法杰作。



镇江焦山碑林

宋元以来书家盛誉不衰:
          黄庭坚(北宋著名书法家,与苏东坡、米芾、蔡襄合称北宋四大书法家):
                    “《瘗鹤铭》大字之祖也。”  “大字无过瘗鹤铭。”
          曹士冕(南宋书法家):
                    “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
          郝 经    元代学者、书画家):
                   《瘗鹤铭》正书中大字,古今推为第一。盖自正书中出奇,古意中有韵胜 。脱去                          规格,超出畦町 ......
          王世贞 (明代著名书画家、书法理论家):
                      “此铭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固书家之雄也。”
          翁方纲 (清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寥寥乎数十字之仅存,而赅兼上下数千年之字学。六朝诸家之神气,悉举而淹贯之。”         
         龚自珍(清代著名诗人、金石家、书法家):
                      “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术此权舆。” “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欲与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




镇江焦山碑林

         《瘗鹤铭》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镇江历史文化遗存中的明珠。一千多年来她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她的研究、探讨、论辩几乎贯穿整个中国书法史,至今未有定论。有望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共同探讨研究,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谜,让《瘗鹤铭》石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神采。




镇江焦山碑林






镇江焦山碑林

清拓本《石室先生画竹并叙》
                                     — — 眉山苏轼

          原文:与可,文翁之后也。蜀人犹以石室名其家,而与可自谓笑笑先生,盖可谓与道皆逝,不留于物者也。顾尝好画竹,客有赞之者曰:先生闲居,独笑不已,问安所笑,笑我非尔,物之相物,我尔一也。先生又笑,笑所笑者,笑笑之余,以竹发妙,竹亦得风,夭然而笑。眉山苏轼。
                                



  镇江焦山碑林

           苏轼墨迹,字字丰润,笔笔水灵。墨宝纯朴自然,妩媚天真。一个“我”字,比“先生”两字还要大上几倍。字体大小悬殊之大,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碑中总计有九个“笑”字,可以从中看到变化之美妙。难怪苏轼曾说过:“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  




镇江焦山碑林

         《石室先生画竹并叙》全文总共只有96个字  ,字字珠玑,读来令人感到文同“独笑不已”的笑,是一种恬淡自适的笑。就像他所画之竹,这既是苏轼对文与可自号笑笑先生的理解,也是对他谦谦君子之风的赞誉。
                 



镇江焦山碑林

          苏文二人都是爱竹之人,不仅爱竹,而且咏竹、画竹,都推崇竹子的君子之风。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文同更是画竹的行家里手。苏轼提出“胸有成竹”的理论,即“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这是苏轼描写文同画的偃竹,也可以理解为文同是胸有成竹理论的实践者。可以说“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是苏文共同创立的,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共创了湖州墨竹派的理论。




镇江焦山碑林

          静下心来赏读苏轼焦山碑林墨宝,犹如欣赏大自然美景,心旷神怡;更像接受了导师的教诲,沐浴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镇江焦山碑林

《兰亭序帖》
                                      — —  米芾(临)

          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书法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祖籍山西,然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诗画,精鉴别,诗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在宋四家中,和苏轼、黄庭坚、蔡襄比,虽说各有千秋,但米芾既善于师古,又贵于创新,他的临摹功夫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师法王羲之父子,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临摹的《兰亭序》,那份酣畅淋漓和出神入化,只觉得飘然入仙,通体舒泰。因为他崇尚晋书的风致神韵,追求真率自然的朴质境界。有次宋徽宗让他评品各家书法,他说蔡襄是“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他自己“刷字”。米芾的一个“”字可谓挥洒自然,一无做作,痛快淋漓,雄健清新。真可谓好字又好“恣”啊!



镇江焦山碑林
《城市山林》匾额
                                    — —  米芾

          米芾个性怪异,举止癫狂,遇石称“兄”,并膜拜不已,因而又有“米颠”雅号。传说米芾爱洁成癖,只要用手拿过的东西,马上就把手洗一遍。可他洗手不用盆,嫌盆里的水不干净。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仆人都带着一壶水随时侍候,而且洗完后还不用毛巾擦,只张着两手甩啊甩,直到晾干为止。对于自己的私人物品,米芾绝不许别人碰。别人用过的东西,他当然更不会使用。有一次他主持朝廷祭祀,需穿规定的祭服,他嫌祭服有人穿过,就拿回家洗了一遍又一遍,结果把祭服洗得变了色,自己也因此被革了职。
          米芾的“城市山林”匾额,直透千年,成为今日最精妙传神的写照。




镇江焦山碑林

《蓄狸说》石碑
                                    — —  黄庭坚

         “苏黄米蔡”之中,黄庭坚独以草书闻名于世,享有“草圣”的尊荣,其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2010年6月3日,黄庭坚的书法长卷《砥柱铭》在北京保利五周年春拍夜场上,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落槌,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
黄庭坚草书风格的成熟,还得益于他长期对摩崖石刻《瘗鹤铭》的揣摩师习。黄庭坚引《瘗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为之一新,形成了自己长枪大戟,绵劲迟涩的独特书风。




镇江焦山碑林

《归去来兮》石碑
                                         — —  陶渊明



镇江焦山碑林





镇江焦山碑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