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燕子楼,我们会想到苏轼;说到岳阳楼,我们会想到范仲淹;说到鹳雀楼,我们会想到王之涣;那么说到北固楼,我们一定会联想到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的两首流传千古的北固名篇,无疑成就了北固楼。
这两首经典让我们记住了北固楼的无限风光,也让我们感受到北固楼所特有的动人情怀。
宋宁宗嘉泰四年,辛弃疾受朝廷之命,出任镇江知府。他一上任就以积极的、稳健的姿态着手北伐抗金的准备。正是在这种积极的、稳健的姿态下,辛弃疾登上了北固楼,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在这首词里,通过对孙权的赞美,表达了自己要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信念和意志。
遗憾的是,朝廷对辛弃疾在镇江所做的这些稳妥的准备工作持消极态度。让辛弃疾未免有一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心情,他再一次登了上北固楼,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五个典故,写了五个历史人物。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第一个历史人物写的是孙权。辛弃疾表达了对孙权这位志士仁人的一种怀念。
“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第二个历史人物是刘裕。刘裕小字寄奴,京口长大,很有抱负,东晋为官时率军北伐,后来当了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第三个历史人物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有过北伐的行动,曾经也想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但他行事草草,用人不当,打了大败仗。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第四个历史人物是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他一直胜仗南下,还在那里建了一座“佛狸祠”以示纪念。辛弃疾无比感叹:四十三年前,他在北固楼上朝北看扬州,还有一片抗金的烽火。而现在,只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第五个历史人物是廉颇,老了以后,赵王还派人去看一看,了解他是否还能披挂上阵?辛弃疾此时想来却很悲愤,自己并没有那样老,还能打仗,可是连个人来问一下都没有。
辛弃疾的“镇江知府”只做了一年,就被免职。免职一年以后,北伐开始了,在历史上被称为“开禧北伐”,还是由于准备仓促,行事草草,最后大败。
“开禧北伐”失败两年后,辛弃疾黯然去世。临死之前还余恨未消,三次大呼:“杀贼、杀贼、杀贼!”
辛弃疾是一位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为己任的仁人志士,也是一位很有才干的人。年轻时,曾带领50人的骑兵冲入5万人的金营,活捉叛賊,并在金营振振有词,大声疾呼,号召了万人跟随他南下。这就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簶,汉箭朝飞金仆姑。”的由来。
辛弃疾的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奔放,又不乏细腻柔媚:“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前人说苏轼是以诗为词,辛弃疾是以文为词。在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多端,不复有规矩存在。他写政治、哲理,写朋友、恋人,写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它任何文学式样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辛词比苏词的范围更广泛。
北固楼既是一个满眼风光楼,也是一个慷慨悲壮楼。站在北固楼上,不仅可以看到长江两岸旖旎的风光,更能感受到像孙权、像刘裕、像辛弃疾这样仁人志士的情怀,感受他们的豪迈,感受他们的悲壮。
北固楼——慷慨悲歌!
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在北固楼所书的“多景楼”匾额
古往今来的众多文人,要么是在词赋上有很高的造诣,要么是在书法上功夫精妙,要么是在诗文创作上独有成就,而很难有人精通各家所长于一身。比如说欧阳修,在散文方面的成就最高;再如李白,写诗无数,被称为“诗仙”;再比如张旭,在书法艺术上有极深的造诣,等等,众多著名的古代的文人都有其精通的艺术,虽然对于别的方面有所涉猎,却也未达到精通的境界,而米芾与他们不同,他不仅能写诗,能作文,擅长书画,创立了“米点山水”,还精通鉴别,对于收藏也有很高的热情。
多景楼二楼顶层东侧回廊,米芾所书匾额“天下江山第一楼”七个大字,如神来之笔,风樯阵马,大气磅礴
。
说到米芾,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个雅号“米颠”,这是因为他在行为举止、穿着方面的怪异和癫狂形态而被当世人起的一个名号。他遇见奇石就会称兄道弟,曾因“拜石”被弹劾而罢了官。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个砚台,即便在皇帝面前也装疯卖傻。得赐以后,他竟然抱着所爱之砚共眠了数日。关于这方面的癫狂趣闻轶事,米芾真还没有辜负“米颠”这二字。
大文豪苏东坡曾为北固山多景楼书写了“江天斜照”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气骨畅翔。
连缀一段往事,让我们追思起来,颇感酸楚。
那日,苏东坡与许郡守在楼上对饮,为他们斟酒的歌伎郑容、高莹,在贵客兴致盎然之际取出官妓契约,请求郡守开恩,还她们人生自由。许郡守把文书递给东坡看,东坡微笑,提笔作词:“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坠帻。落笔生风,藉藉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机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仅从字面看,东坡在感谢郡守盛情款待,但没一句词的第一个字连起来,便是“郑容落籍,高莹从良。”结局如何,相关史料说法不一。但愿郡守能给苏大学士面子,但愿那两位远离亲友、无奈以卖笑为生的女子由此能摆脱羁绊,与亲人团聚。
与多景楼相连的小亭上有“无尽藏”匾额。“无尽藏”乃佛教语。
苏轼《前赤壁赋》有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此语,是最佳注脚。
卫公塔
山后峰东南所在,一座残损的宋代铁塔让人沉思。这座塔可谓多灾多难,不堪回首——唐代为石塔,后倒塌。宋代建九层铁塔,明代被狂风袭倒,重修时变为七层。清.同治年间,塔顶折断,光绪年间又遭雷击,上面四层落地。鸦片战争时期,侵华英军命人绳拉肩扛,试图用英轮带回国,最终因塔身太沉重而放弃,悻悻而去之前,竟然丧心病狂,把塔顶,相轮破坏。1960年整修后,虽残缺不全、仅剩四层,却能风雨屹立,供人反思。
卫公塔是我国现存较为完好的六座铁塔中的一座。它的基座(即莲花座)上铸着翻滚美焕的云水纹和龙戏珠纹,每面都铸有佛像、菩萨、飞天、龙与兽。每一层塔身都有东西南北四个门,每个门额上又铸成七尊佛像并列。门旁两个弟子,头上各有一个飘飘欲飞的赤脚飞天。阑额之上又有九尊菩萨,东南面刻有“国界安宁”,“法轮常转”两行北魏体字。
立在北固山巅直指云霄的卫公塔,超越了当年建立时所想安抚众生的宗教意图,历尽了风雨雷电的千年洗礼,只剩下应有的玄妙和高超。
狠石
多景楼下山向西,有块形状似伏羊,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左侧腹部刻有“狠石”二字。相传孙权曾骑在狠石背上和刘备共商破曹大计。赤壁之战的妙计就是在这里定下的。
试剑石
相传是当时刘备与孙权在这里试剑的故事。历史上刘备与孙权是否真在这里试过剑?不敢说,但作为一个故事而言,值得回味。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试剑石犹在,而当年纵横一时的人物却已早就消逝在历史的烟云里了。
鲁肃是东吴名将,他有智有勇,堪与周瑜媲美,若论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恐较周瑜还略胜一筹。但在演义故事、戏剧舞台上,鲁肃像一位仁慈的长者,忠厚有余,才智不足,经常为周瑜、诸葛亮斗智施谋所戏弄,显出一副“东吴鲁呆子”的形象。
演义和戏剧舞台,都是艺术创造,不是史实记载,从艺术角度看,可称妙笔生花,如果要从史学角度讲,鲁肃的心计绝不后人。《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赞他“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北固山下的鲁肃墓,如今修葺一新,让我们凭吊三国时代这位最卓越的参谋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