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水印木刻版画作品展单元
晨 市
程
勉
1996年
在木刻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木刻像了。沉重的黑色背景中,鲁迅神情严肃,十字围巾围在脖子上,与白色袍子形成强烈的冲突。挺拔的胡须,如炬的目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品质跃然纸上。
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位永恒经典的作家,他涉略颇广,是一名影响遍及海外的文学巨匠。然而,鲁迅对于木刻方面的巨大贡献却鲜为人知。
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是由鲁迅先生1931年在上海倡导发起的。1929年,鲁迅陆续出版了《近代木刻选集》、《艺苑朝花》、《木刻士敏土之图》、《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等有关木刻艺术的书籍。从1930年开始,鲁迅多次举办了外国原刻木刻展览会,以此进行木刻艺术的宣传。1934年,鲁迅和宋庆龄一起挑选了55幅中国木刻和绘画去法国展览,而正是这个名为“革命的中国之艺术”的展览会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新兴艺术。
鲁迅先生说:“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二十世纪以来,在鲁迅发起的新兴木刻运动倡导下,艺术家执刀向木,以创作版画取代了传统的复制版画,对国家和时代的热血与胸怀付绪画中。
江苏省美术馆此次策划“行远及众——中国水印版画文献展”,展现了中国水印版画二千年的变迁历程,重现其中的辉煌篇章,既是对水印版画的历史回顾,更是力图探索中国当代水印版画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建构审美价值。以江苏省地区的一批版画家为代表承续水印版画的传统,融入中国画的水墨意趣,将江南地区的山水的韵致与新时期的社会风貌相结合,形成江苏水印版画集刀味、木味、韵味为一体的风格面貌。
此次展览展出作品和文献200余件,涵盖了馆藏水印版画以及邀请、征集的中青年艺术家作品,一方面旨在勾勒水印版画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另一方面更呈现出水印版画在当代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内在精神。
下面是我在参观“典藏水印版画作品展”里选择的一些作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像
赵延年
1961年
玉 带
桥
古 元
1962年
吴俊发
1962年
张新予
1962年
黄海渔归
黄丕谟
年代不详
渔港明珠
施汉鼎
1962年
海上战斗
渔
网
詹永年
年代不详
运
河
戈 韦
年代不详
扬州电厂
陈汝勤
年代不详
张寒月先生像
傅小石
年代不详
云涌紫琅
沈
英
年代不详
雨
沈人伟
年代不详
洞庭渔归
罗剑钊 吕文强
1973年
森林的春天
胡长山
1978年
茅山颂
吴俊发
1979年
难忘岁月
傅
琳
1979年
山
涧
朱琴葆
1980年
归舟鹜雁
李树勤
1980年
绍兴东湖
金明华
1980年
乡镇小景
潘裕钰
1983年
炎夏乐章
丁立松
1984年
墨牡丹.白牡丹
郑爽
1984年
家乡的风帆
杨明义
1984年
人静月闲
尙辉
1087年
西递村系列之十五
应天齐
1989年
北 塔
翁承豪
1990年
群猫图
张仲则
1990年

乔家大院组画之四
董迎宝
1995年

归去来兮
冷杉
1996年

世纪之门
章飚
1996年

村 韵
胡卫平
1996年

正面的塔之三
李亚琴
1996年

浪 韵
张珂
1998年

对
视
朱建辉
1999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