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2010-09-25 15:38: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研究成果 |
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
[ 2010-5-4 9:09:00 | By: mdpz ]
|
|
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自主学习案例与反思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益在于善于引导,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为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只有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感悟,才能真正理解、运用,才会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在“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的教学中,我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通过学生的“奋其力”,以达到“自致其知”。 学生所搜集的资料有几块:1、司马迁人物介绍;2、《史记》概况介绍;3、搜集《史记》中的故事并阅读;4、汉武帝时“李陵事件”。要求搜集的资料较多,所以分组落实任务。这些材料的介绍,由学生来完成,由具体教学过程决定。但学生在交流材料时往往照本宣读,所以引导其他倾听的学生在同伴交流后提炼出重要信息,使材料得到科学的整理与筛选。 相关资料是文本的补充和延伸,这“旁逸斜出”大大丰富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课堂交流、提炼筛选重要信息等这样的学习形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奋其力”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于被动接受。
二、 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学习意识,所以这篇课文须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确定。事实上学生也有这个能力。 经过预读课文,从课题出发,由学生讨论并确定了本课应研究的主题: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发愤”是全文的核心,也是课堂学习的重点,需弄明白。 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自我学习的规划者。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正如第斯多惠所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力量与努力来获得。
三、 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用心读,用心思,读进去。读出来,这是我们语文课堂上所追求的,也是自主读书的具体体现。 课文1、2自然段讲清了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但学生不容易读明白这一点。所以当学生读准确这一部分后,提醒学生读书要眼读嘴诵,更贵在心思,即会深思:是什么力量使司马迁萌发了写《史记》的愿望?在读书思考交流中,学生恍然领会:他写《史记》,源于黄河的熏陶,源于古代英雄故事的感动,源于父亲这位正直史官的影响,源于父亲临终前泪流满面的嘱托。 边读边思,才会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才会挖掘出文本中丰富深刻的内涵,文字背后的内容。
四、 “批注”强调的是阅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课堂上光会“说”远远不够,还要能“写”,“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 “写”往往更好地梳理了学生想表达的东西。 1、2自然段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了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但他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呢?学生带着疑问走进了第三自然段的文字。“飞来横祸”是这段的一个关键点,如何突破?首先由学生来介绍“李陵事件”,明白了正当司马迁专心修史时,汉帝来问他对李陵一案的看法。司马迁正直谏言,替李陵辩护,没想得罪了汉帝而遭受残忍耻辱的酷刑。他多次想到了“血溅墙头”但最终在“死”与“活”之间选择了“活”。是何种念头使他最终选择了“活”呢?请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把他当时可能产生的想法写出来。在这个话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专注批注,用心探究人物内心的心路历程。动笔墨后,再组织班级交流,学生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就豁然了。 现在选择几处学生的批注:1、面对残生,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了死的不同意义,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他想到了生命的价值不是个人荣辱,而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责任,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2、他在至深的苦难之中,万念俱灰,但是那一刻,他又想起了曾经牢记心中的父亲的嘱托,他想,我不能就这样死;3、他也许想到了左丘明眼瞎而著《国语》,屈原被流放而写《离骚》,孙膑被挖膝骨而写《兵法》……这些英雄故事,在那一刻,唤醒了司马迁生存下去的力量;4、那一刻,他肯定会想到两个词:其一是“信念”,其二是“意志”,所以被痛苦逼上绝路的他并没有倒下,而是回到了与苦难作战的战场上;5、也许他想到了高山上的雪莲,悬崖上的青松,风霜摧残,信念与理想依存……即使困厄中也要矢志不渝,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 批注、交流、生成,使学生读懂了“发愤”一词,也深刻感悟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丰富内涵,感悟了人物崇高的精神价值——面对困境与困厄,我们不应该悲观绝望,而是信念犹存,“即使在尘埃中也要开花”…… 高尚的灵魂无声地蕴藉着学习者,悄悄地打动着学习者,而这份打动与滋润,来自学生“自奋其力”的学习,从而达到“自致其知”。 太仓市明德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