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
1.原文: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
感想:这段话是故事的开头,在阅尽了福贵一生后,回头来看,让人泪流满面。
2.原文:凤霞走到我身边,我摸着她的脸说:
感想: 家珍走了,害怕失去家的福贵对凤霞的嘱托,包含着深深的孤独与无力感。在一切即将分崩离析之时,对凤霞的嘱托暴露出他对于失去家的不安感。凤霞不知道母亲的离开可能意味着什么,她只是高兴的说“娘坐上轿子啦!”。“你也不要忘记我是凤霞。”看似和福贵的玩笑话,在此情此景却让人心底更生哀愁。联想到后来凤霞被送走,以及终于幸福时的突然陨落,这句话显得别有深意。像历经千帆后,时光倒流时的嘱托。也像预知悲惨命运后的告别。
3.原文:到了傍晚,苦根看到他爹还没有来,有些急了,小嘴巴翻上翻下把话说得飞快,我是一句也没听懂,我想着他可能是在骂人,末了,他抬起脑袋说:
感想:身处悲剧而不自知的孩子,其天真和单纯往往让人哑然。“苦根”是在前两代悲剧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家族的悲剧和这个晦气的名字,似乎早就预示了孩子的命运。可是这个孩子偏偏是伶牙俐齿,调皮可爱的。人们总是不愿意接受悲剧降临到孩子身上,所以面对孩子对于已逝父亲的追问,心底里难以言喻的心酸和悲悯油然而生。无知的孩子面对死亡的轻描淡写,以及很多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二者之间的对比也让人深思。
4.原文: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只能活两年三年,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
感想:亚里士多德说,悲剧要有恐惧和怜悯的作用。第一次读《活着》是在高中,一个下午的时间,眼泪一串一串的落下,所感受到的只是悲剧带给人的巨大淹没感和无力感。怜悯书中的人物,恐惧这样倾覆性的悲剧落到自己头上。大学再读《活着》,发现这部悲剧的中心,这种人对于命运的无力感的中心,有一根坚韧的主心骨。正如余华在序里说的,“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被悲剧包裹着的,是“生的坚强”。这种生命的韧性大概就体现在这句“两个老不死”上。“老不死”虽然是粗俗、戏谑、侮辱性的称呼,但是在福贵在经历了种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人的或历史的磨难后,似乎也是对其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扬。
5.原文: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感想:一个下午的时间,“我”游历了福贵悲剧性的一生。在各种各样毁灭性的事件发生后,福贵依然顽强的生活着,如“和尚”一般的淡然。从故事中脱离出来,历经沧桑巨变后的尘世间依旧烟火气十足。田野在经历了白天的喧嚣后依旧会归于平静,就像在人世间经历了大喜大悲后,福贵的人生依旧会继续前行。土地召唤着黑夜,就如福贵召唤着死亡。面对生死,福贵坚强而坦然。就像余华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且不论观点的正确性,生活不易,活着本身就让人敬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