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2023-10-19 11:01:06)
标签:

图书馆主任室

第二阅览室

文科学长室

大教室

分类: 博物揽胜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前不久,我到北大红楼参观了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览,展览根据历史资料精心复原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分别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等6处旧址,让观众身临其境感悟先辈革命足迹。我—一参观了这些文物遗存。

在红楼的一层东侧北边是五四游行筹备室址。只见室内倚墙放着被打成捆的写好的横幅,窗前展开的横幅上面写着誓死力争 还我青岛 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 反对卖国的廿一条 等口号。中间的长条桌上,笔筒里插着毛笔,写满字迹的纸张摊开在桌面,靠墙的书架上摆着游行喊口号时用的铁皮喊话筒。看到这般情景似乎回到191953日晚,结束了决定次日在天安门前举行示威游行的学生联合会议后,群情激愤的北大学生连夜购置布匹,在这间屋内,赶制旗帜、书写标语。北大学生罗家伦在这里起草了北京全体学界通告。正是由于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爱国热情,北京大学遂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房间还是北京大学的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杂志社的创办之地。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五四游行筹备室南侧是登录室旧址。图书馆登录室主要承担对新到书刊进行登记、统计、盖章、贴卡等工作。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引进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他进步文献就是在这里登录入藏,然后在进步学生间传阅。室内的书桌上摆着《图书登记总账》,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印章、红色印泥和一摞借书卡。屋子东墙有两个书架,《新青年》、《说文解字》、《科学》等书籍摆放整齐。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工作期间,曾组织不少学生在此勤工俭学,比如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图书、翻译、编目、打印卡片等。担任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也是其中一员,承担部分登录工作。周恩来、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张申府也曾经在这里工作过,墙上挂着他的照片和他写的对登录室的回忆。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红楼—层东南角是图书馆主任室旧址。191712月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191810月到192212月李大钊曾在此工作。房间分里外间儿,外间是会客厅,中间是会议桌。李大钊与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在这里会面交流,商讨建党问题,墙上挂着他们谈话时的画作。另一间是办公室,桌子上摆放着台灯、手铃、笔和文稿,圆椅后面是摆满了图书的书柜,办公桌前的小圆桌上摆着茶壶和碗,圆桌旁放着竹制躺椅,室内墙上有电话和挂钟。校内外进步青年经常来拜访李大钊,听他介绍、推荐新思想的书籍,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影响下,邓中夏、高君宇等年轻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力量。1920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经过前期辩论之后,在这间屋子策划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研究马克思的团体。10月,李大钊在此发起成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取名共产党小组,李大钊为小组负责人,他还当众宣布,从每月工资里拿出八十块作为小组活动经费。11月,共产党北京支部在这里成立,李大钊任书记。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红楼一层的西侧南边是第二阅览室旧址。第二阅览室又称新闻纸阅览室。阅览室正中,三角木支架在长桌上摆成一排,《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报纸搭在架子上。1918年为组织湖南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从长沙第一次到北京,被李大钊引荐来到图书馆做助理员工作,每天负责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名字,管理十五种中外文报纸,领取八块钱的薪金。阅览室里摆放着他的办公桌,桌上摆着工作时使用的笔砚。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他年轻时的照片。在这里毛泽东认识了一些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人物,比如傅斯年、罗家伦等,他还读到了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欢呼十月革命的著名文章。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影响下,毛泽东积极参加北大学术团体,研究各种主义,批判鉴别各种知识,寻求救国真理,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登上红楼二层,在楼梯口的右侧是文科学长室旧址。19171月,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他说:这个文科学长也相当于学校副校长的角色 ,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191810月,北大红楼建成后,陈独秀的办公室就设在二楼,挂牌文科学长室 这个房间也比红楼其他办公室更宽敞些。室内长方形木桌旁,摆着6把椅子,桌上青花茶壶旁围着6个盖杯。落地的报刊架上,《时事新报》挂在最上栏。19181127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张申府等人就是在这间办公室里,议定创刊《每周评论》。会上推举陈独秀负书记及编辑之责。《每周评论》于19181222日创刊,逢周日出版,文科学长室即为编辑所。在创刊词上,陈独秀写道:《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这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与现实斗争的结合。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红楼二层西南角是大教室旧址。1918年红楼投入使用时,一层是北大图书馆,二层西面主要是教学区域,西南角的房间是第三十六教室,也是楼内面积最大的教室。如今,教室的讲台上,摆放着一盒满满的白粉笔和黑板擦。前两排桌椅是深棕色的椅子配箱式桌子,再往后几排都是普通木椅,一端扶手设计成小桌板造型,方便学生记录笔记。据介绍,这间教室最多可以容纳76人。19207月,北大校评议会召开特别会议,决定将图书馆主任改为教授,从此李大钊兼任北大经济、史学等系教授,曾在这间教室为学生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入课堂,通过大学讲堂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8月,时在教育部任职的鲁迅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讲师,在此讲授中国小说史,他学识渊博,分析精辟,教室常常爆满。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19171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曾在红楼办公。展厅中复原了蔡元培办公室场景,桌上摆着台灯、毛笔和笔筒,还有—摞文稿,桌后面的书架中摆放着各种中外文书藉,桌前靠窗是报架。他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学模式和教育方针,对旧式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民主。从而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周作人等众多新派人物为团体的新文化阵营,并促使进步社团和进步刊物的大量涌现,红楼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

北大红楼的文物遗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