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市场琐记

标签:
东安市场 |
分类: 人生记忆 |
在当年京城四大百货商店里,地处热闹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的东安市场是资历最老的一个,始建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东安市场所在地在清初时曾是平西王吴三桂的府邸,“三藩之乱”后,王府改成神机营的操场。1903年因清政府修建东华门外的御道,将废弃已久的神机营操场开放给道路两旁的摊商,从而打破了老城区原有的宁静。一开始那里只是一个摆地摊、搭布棚、早晨出摊、过午收摊的简易市场,慢慢地商贩越聚越多。在1900年庚子事变中前门大栅栏一带店铺被烧毁的商家也来聚集,由于这里距离使馆区近,还引来了各国商号,市场越摆越大,小吃、玩具、日用品、洋货、衣服、鞋帽等各色商品一应俱全,形成了一座大市场,由于临近东安门,所以叫做东安市场。
后来在市场南北向建起一条长街,以经营百货、食品为主。长街两侧建起了格局大体一致,每间约10平方米,前有廊檐,后有暗楼的铺面房。几年功夫,东安市场逐渐从摆摊设点的露天市场,发展成为一个既有“摊商”又有“铺商”,既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又经营各种风味小吃;既有文化娱乐场所,又有经营书籍文物珠宝的商店的无所不包的超级市场。1909年出版的京华竹枝词中写道:“新开各处市场宽,买物随心不费难。若论繁华手一指,请君城内赴东安。”到1933年底东安市场共有16个经营区,包括畅观楼,青林阁、中华商场、丹桂商场,桂铭商场、霖记商场和东庆楼等7个小商场,分布着各业商贩近1000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安市场和廊房头条的劝业场、廊坊二条的“首善第一楼”、观音寺街的青云阁并称为民国年间北京城的“老四大商场”。
1949年后,北京市一商局成立东安市场管理处,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行业、网点格局和传统的经营特色。
1966年东安市场改名为东风市场,1967年全场进行整修扩建,实行统一经营的模式,1968年改制成为国营企业,1969年竣工后重张开业,成为北京一所大型商场,经营面积达到27000平方米,超过百货大楼,二者交相呼应,成为王府井大街上两颗商业明珠。
往里走是市场的—条正街,街两边是经营百货和食品的店铺,有传统的绸缎庄、布料行,也有私人订制的西装店,还有经营不同种类的肉食、海味、果品的小门脸。
正街两旁的老建筑上,老商号的名称仍隐约可见,虽然弯弯曲曲的通道里采光很差,但每个摊点店铺内却是灯火通明。最吸引人的是那各色糖葫芦,比外面卖的种类多,也精细得多,有山里红的、桔子的、海棠的、荸荠的、山药的,五光十色。最让我喜欢的便是果仁山里红的,选大颗山里红,剖成两半,去籽,在两半中间充填豆馅或枣泥,再嵌上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那味道至今难忘。
最吸引我的是西边丹桂商场的书店—条街,街两侧有几十家古色古香的店铺,如中原书店,春明书店等,各种新旧书籍摆满了书架,许多书的价格都很便宜。店门外通道上是长长的旧书摊,统一笼罩在高高的大铅铁顶棚的下面,冬暖夏凉,是淘书的好地方,不少爱书人围在书摊前,贪婪地翻看着自己喜爱的图书。旧书摊上除了各类图书外,还有廉价的过期旧杂志,我曾多次在那里买《解放军文艺》等杂志。
东安市场还有好几家经营外文书的门脸,位置比较集中,哥哥是教英语的老师,每次去东安市场都要去那里选书。
有的书铺还经营老唱片,有戏曲、音乐、曲艺,除了中国唱片厂生产的唱片外,还有人民、红星、百代、长城、高亭等不同时期生产的各种品牌的唱片,哥哥也常为他的留声机选上几张京剧唱片。
据说不少文化名人都是书摊上的老主顾,著名作家萧乾在《北京城杂忆》中说:“我最怀念的,当然是旧书摊了”,“ 50年代,巴金一到北京,我常陪他逛东安市场旧书店。他家那七十几架书(可能大都进了北图),有很大一部分是在那儿买的呢。”
1988年在市场自身基础上组建了北京第一家商业集团东安集团,并恢复“东安市场”的名称。1993年,北京东安集团与香港新鸿基地产有限公司合资在东安市场原址兴建新东安市场。历时5年改造,“新东安市场”于1998年面世,营业面积达15000平方米,集百货商场、零售店铺、餐饮娱乐、电影院、写字楼于一体。
(文中老照片圴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