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博物馆

标签:
六必居博物馆六必祖训糖蒜 |
分类: 博物揽胜 |
六必居酱园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坐落在前门粮食店街3号,其门面房子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为1994年重新翻建,仍保留着当年老店的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门上悬挂着沒有落款的苍劲有力的“六必居”三个大字的横匾。
在那特殊的年代,六必居老牌匾曾被摘掉,六必居酱园也被改名为“北京市宣武区酱菜门市部”和“红旗酱菜门市部”。直到1972年,才恢复六必居商号,重新挂上老牌匾。
在酱园南侧的—条僻静的小道上有座六必居博物馆,博物馆内通过文字、照片、实物及蜡像,分“食肴之将”、“源远流长”、“涅槃重生”、“与时俱进”四个单元,展现了六必居近600年老店的历史风貌,充滿了老字号古朴厚重的文化味道。
六必居酱园源远流长,它始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一幅拍摄于1936年的老照片证明了六必居的开业年代,这是当年9月25日,为纪念六必居建店500周年时,请大北日夜照相馆所拍摄的,由此可准确推断出,六必居开业于明正统元年。老照片里共有员工24人,其中台阶下前排共7人,中间5人为主要掌柜,居中位置是张夺标,为当时的大掌柜。他为人诚笃,深受股东信赖、同仁尊敬,担任经理直到1949年解放,将一生献给了六必居。
在博物馆酱园原址遗存的有—口古井,经专家鉴定,挖堀古井时出土的两块老砖是明代大青砖,井也符合明代古井特征,进—步证明六必居酱园年代久远。
在明代老井旁有个六必居老酱缸,直径96厘米,高70厘米,整个缸体嵌入了38个铁锔子,来修补破损的缸体。摸着缸壁和和上面的铁锔子似乎在触摸着历史留下的斑驳。

博物馆现场陈列的账册、照片、功牌、印章、房契、算盘、油灯、酒壶、牌匾以及生产制作器具等近百件藏品,沉淀着老字号在不同时代的记忆,其中有:
明代使用的币盘和酒壶
清代的扁圆酒壶、温酒壶和铜茶壶
清代的木油灯和铁铸工具
清代的印章和帐册
民国时的水牌和建筑契
在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一顶红缨帽和一件黄马褂。据介绍,这是清代道光六年,六必居转让到内务府正白旗德源名下,酱菜被引进宫廷,为送菜方便,宫廷特意赏给六必居黄马褂、红缨帽各一件,后实物于上世纪60年代流失。现在展出的为复制品。
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原平阳)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以卖粮卖酒起家,后来转为做酱和酱腌菜。馆内展出的“平阳六必居记” 的横匾和“平阳六必居” 木匾提供了六必居商号起源于山西临汾商人的佐证。
六必居最初开业时有六人入股合开,他们请闲居在北京,常来酒馆喝酒又写得—笔好字的严嵩题匾。严嵩提笔便写了“六心居”这三个字,但转念一想,六心岂能合作,便在“心”上加了一撇,便成了今日的“六必居”。只是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落款。据说从目前可征寻到的文献资料看,六必居最早始于《燕京杂记》称:“‘六必居’三字相传为严嵩所书,端正秀劲,不类其人。”还有种说法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博物馆内复原了六必居老店的场景,只见掌柜和店员在柜台前笑迎顾客,货架上摆放着六必居传承至今的经典酱菜产品及“洪宪”年间的广告,柜台上摆着账本、算盘、杆称、小酒缸和酒提子等。
六必居制作酱菜,有一套严格的操作规程。在蜡像实景展区里,根据“六必居”的“六必祖训”,还原了当时制作酱菜的几个流程工艺——“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获得“酱菜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为了保证酱菜的质量,六必居酱菜的原料,都有固定的产地。如六必居自制黄酱和甜面酱,其黄豆选自河北丰润县马驹桥和通州永乐店,这两个地方的黄豆饱满、色黄、油性大。白面选自京西涞水县,为一等小麦,这种小麦粘性大,六必居自行加工成细白面,这种白面适宜制作甜面酱。
六必居酱园的酱菜以鲜美脆嫩、咸中带甜、咸甜适中、佐餐最佳。自产自销的酱菜,因加工技艺精湛,色泽鲜亮、脆嫩清香、酱味浓郁、咸甜适度,六必居有十二种传统产品,它们是:稀黄酱、铺淋酱油、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甘露、甜酱黑菜、甜酱八宝瓜、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荣、甜酱什香菜、甜酱瓜、白糖蒜。传承人工作室整齐摆放着这些招牌产品。
糖蒜是六必居腌菜中的名品。他们专选大六瓣紫皮蒜,经过剥、泡、晒、熬汤、装坛等多道工序,制出的白糖蒜光泽脆嫩,味甜而稍具蒜的辣味,因兼有桂花香味,又称“桂花糖蒜”。
博物馆里还介绍了酱的历史、酱腌菜的营养成分、中华百年酱园和各地名酱。
博物馆里有间售卖店专售六必居自产酱菜和各地酱菜产品。
一层还有“六必居·金鼎轩”餐厅,逛完博物馆,还可在这里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