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由行之十九:杭州市方志馆

标签:
杭州市方志馆聚远楼南宋德寿宫苏东坡白居易 |
分类: 云游四方 |
到杭州第二天一早,我和女儿沿望江路前行,忽然发现路边一个石门里热闹非凡,走进一看,上面挂着“杭州市方志馆”的横匾,一打听原来此馆刚开放五天,免费接待市民参观。我们决定改变行程,先到方志馆参观一番。
方志是记载某一地方的地理、历史、风俗、教育、物产、人物等情况的书,如县志、府志等,也称地方志。看来杭州市方志馆就是一部杭州百科全书。杭州方志馆的馆址位于南宋皇城德寿宫遗址西南角,德寿宫是宋高宗赵构退位后颐养天年的地方。这里也曾是集“诗、书、画、印” 四绝于一身的晚清民国时期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吴昌硕的居所。
当我们走进方志馆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取材于南宋《临安三志》之一的《咸淳临安志》中的《南宋京城图》地雕,当时的京城临安就是当今的杭州。地雕的正上方是一方寿山石大印章,印面上方刻有“杭州市方志馆”六个字,是当代国学大师、第六任西泠印社社长启功书法的截字。下面刻有方志馆LOGO图案,这个古朴的图案由方志的“志”字演变而来,左边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杭州的著名景点“三潭印月”,既体现方志文化,同时也巧妙融合了杭州元素。寿山石是中国“四大印章石”之一,这方寿山石大印章是方志馆的镇馆之宝。
走过地雕就是“聚远楼”, 名称取自苏东坡的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聚远楼也是南宋德寿宫最高的楼。进入楼内两侧高高的柱子上有一幅楹联,“天地方圆,敢秉公心著信史;志书今古,应教正道泽乡邦。”寓意秉笔直书、引领社会风气的方志人精神和使命,是由杭州方志人原创的。
杭州市方志馆展陈内容以杭州地情为主,按照地方志“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原则,分设概览、山水、政治、人物、文化、经济、社会、方志等八个展厅,引导观众探寻杭州自古繁华的历史奥秘。
在杭州概览厅中,“建制沿革”板块介绍了杭州从夏商以来到当代的行政区划及所属辖区的重要变化。“杭州史诗”板块中,在一块巨型柚木木雕上,以时间为脉络,介绍了杭州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轨迹,如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隋炀帝开通运河等。《最忆是杭州》是杭州市方志馆原创的全面展示杭州8000年文明历史的短片。
在灵秀江南厅介绍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展厅采用江南水乡特有的元素船和桥,让观众感觉似乎是在西湖上划船,在桥上看风景。
在政通人和厅介绍了“历代首官”、“帝王与贤官” 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任市委书记、市长等。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是杭州首任市委书记和市长,现任十九届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的黄坤明也曾任杭州市委书记。在历任市长的照片中看到了现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蔡奇。
在人杰地灵厅通过数字和图表介绍了杭州从古到今的人口变化。
在文化渊薮厅中,“书风蔚然”板块从读书、藏书、刻书三方面介绍了杭州繁荣的书文化;“笔墨生香”板块介绍了杭州历代诗词、书法和绘画的精品佳作,其中当代画家陈鸣楼创作的38米长的“南宋皇城图”描绘了皇帝送将士出行、观钱塘江潮水、繁荣的御街等景象;“曲韵婉转”板块介绍了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越剧、杭剧、睦剧的发展源流。
在物阜民丰厅中的顶部挂着很多写有杭州老字号店名的红灯笼,其中有楼外楼、胡庆余堂、西冷印社、张小泉等。杭州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到北宋时一跃成为东南第一州。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进入经济发展的高峰。
在民俗风情厅有一组民俗泥塑,体现了南宋风物,如市场叫卖、丝织、制茶、制药、制瓷、端午包粽子等,还展示了杭州金石篆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杭州方志馆的庭院中,亭、台、楼、阁一应俱全,重现了故园建筑景观。在庭院的一块空地上是南宋德寿宫建筑分布图的地雕,地雕后面则是一面景墙,刻画了宋高宗赵构在德寿宫的日常生活,旁边是《咸淳临安志》中对德寿宫的记载的石雕。庭廊中镶嵌着描写杭州的诗词,让观众感受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美丽杭州。
在庭院中还有几尊人物塑像,一尊是东坡饮茶。苏东坡曾先后任杭州通判、以龙图阁学士出任知州,在位时疏通了西湖,建成了现在的苏堤,是杭州历史上的代表性人物。苏东坡喜欢饮茶,他把茶比为美人香草,“从来佳茗似佳人” 。另一尊是白居易塑像。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任内心系百姓,兴修水利,其作有《冷泉亭记》、《钱塘湖石记》等文,及西湖诗200多首。后人为纪念他惠政,将其修筑的湖堤命名为白公堤。另外还有曾任浙江通志馆馆长的余绍宋和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