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由行之八:鲁迅故里(中)

标签:
鲁迅故居百草园朱家台门三味书屋 |
分类: 云游四方 |
鲁迅祖居的西侧是周家新台门,即鲁迅故居。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都在周家新台门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1910年至1912年,鲁迅回乡任教亦居住在这里。1912年至1919年间,鲁迅也曾几次回乡在此住过。
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是桂花明堂,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菊花则摇着芭蕉扇给小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书。辛亥革命期间,他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鲁迅常常在卧室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小说《怀旧》就是在此时写成的。卧室里陈列着的一张铁梨木床,是鲁迅当年睡过的原物。
东首前半间俗称“小堂前”,是鲁迅家吃饭、会客的地方。鲁迅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陈列着一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
西首前半间为鲁迅的继祖母蒋菊花的卧室。蒋氏是绍兴鲁墟人,性格幽默,侄孙辈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与小堂前一板之隔的是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原先不识字,但“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卧室南边放着一张大床,是鲁瑞睡过的原物。靠北窗的桌子上陈列着鲁瑞做针线活用的生活匾、剪刀、尺子、粉袋、熨斗、线板等物,其中的一只袜船是当年她给工友王鹤照亲手缝制的原物。
穿过故居西首的长弄堂,便来到了厨房。厨房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那是当年的“忙月”(季节工)章福庆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庆经常到周家来做忙月,曾为少年鲁迅做过一些竹器玩具,鲁迅十分喜爱。活忙不过来时,章福庆便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章运水和小鲁迅年纪相仿,“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鲁迅就是在这厨房里和他初次见面,成为好朋友的。运水教鲁迅怎样捕鸟,讲述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著名小说《故乡》时,以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鲁迅故居后园是百草园,是周家新台门族人共有的一片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关于百草园的详细情状,在我们在上学时都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鲁迅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园中现在还种着瓜菜,一位菜农正在锄草。园里还保留着一口当年汲水浇地用的古井。
与百草园相连的是朱家台门,环境幽雅,是古城绍兴保存最完整的典型的花园台门建筑。朱家台门原为越王望花宫故址,有不少名贵花木,还有一方400平方米的水池,岁旱不干。方池中建有一亭,圆石为柱,上刻楹联“地似三山春似海,花为四壁船为家”,亭柱的另一楹联是“鸢飞月窟地,鱼跃海中天”,横额“鱼乐园”。
亭北石桥,直通池中船厅,计有三间,中间门楣上方悬有“乐水”匾,西首一间门楣上方悬有“宛在水中央”匾。
由于历史原因,朱家花园一直成为百姓居住的杂家大院。2003年整修后的朱家台门以鲁迅笔下的人物、风俗为载体,将绍兴独特的人文内涵、历史典故呈现在游客的面前,成为“鲁迅笔下风情园”,依次设立“绍俗祝福”、“越俗漫话”、“迎神赛会”、“男婚女嫁”等几个主题陈列馆。
“绍俗祝福”介绍绍兴旧时新年的一种风俗习惯。大堂正中“南朝圣众”祭位肃然,八仙桌上五牲福礼齐全。
“越俗漫话”以丰子恺的漫画配合周作人的亲笔题诗,以木板雕刻的形式展现绍兴的民俗。在越俗漫话厅天井中,种有一棵桂花树,树下设有绍俗夏季纳凉风情的场景雕塑:祖孙二人在纳凉,祖母摇着芭蕉扇,正在给孙儿讲故事。
“迎神赛会”用大型微缩景观的展示方式展现“迎神赛会”的壮观场面:游行队伍正在抬神巡行,鸣锣喝道,队伍中有舞狮、舞龙的,踩高跷的,人们驻足观望,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男婚女嫁”用彩塑的形式展示了婚礼、洞房、迎亲等场景。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在第一进台门斗的西边,穿过天井,有一小方竹园,竹园的北边厢房现在被布置成“三余书屋”,“三余书屋”是“三味书屋”的原名,“三余书屋”的摆放仿照“三味书屋” 。寿家台门入口处的告示说在三余书屋有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欢迎游客参加。可是来到书屋并未见到有此活动,只见中间方桌旁有一工作人员在低头看书,旁边有一撂读本,看来这是位领诵者,便上前询问何时进行诵读活动,得到的答复是:“没有人呀!” 自己埋头看书,也不招呼游客,屋外也无标识牌,诵读活功岂不是形同虚设。
第二进称为大堂前,是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之地,额枋悬挂着“思仁堂”匾一块。
穿过天井,是小堂前、书房和寿镜吾先生卧室的原状陈列。
小堂前是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额上悬挂着一块“重游泮水”匾,这块匾是寿镜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过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儿寿孝天送来祝贺的。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离开绍兴之后,与寿镜吾先生一直有书信往来。1906年鲁迅曾回绍兴,又去看望这位老师,给他讲外面的所见所闻,当时寿镜吾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待他的。
寿镜吾先生的书房是典型的塾师之家的书房布置,设有《二十四史》专用书柜、普通书柜、文房用具等。房内额枋上悬挂着“三余斋”匾,“三余”取义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即董遇所说“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人们要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发奋学习。在寿镜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着架子床、衣柜、箱柜、衣架、盥洗架等物品。
寿家台门的北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
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
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人常进出后园,走来走去影响学习,就请求老师把他的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边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他当年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个“早”字,用以自勉。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涯,使鲁迅受益匪浅。鲁迅在此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的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鲁迅还自制了精巧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这是他的读书方法,因而他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常得到塾师的夸奖。正好在纪念品部有带这读书三到以及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字样的小镇尺出售,我便买下一套留作纪念。
三味书屋后面有一小园,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常和同学们来小园嬉戏玩耍,他们在这方小天地里抓蟋蟀,找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