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自由行之四:会稽山大禹陵

标签:
会稽山大禹陵九龙坛龙杠石像牲祭禹广场 |
分类: 云游四方 |
会稽山,原名茅山,亦称亩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也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
进入大禹陵景区,便可看到一片碧水和两畔绿树,远处则是若隐若现的会稽山。
建于2002年的九龙坛是一座石质圆坛,沿坛边分列着九条青铜蟠龙,周边有雾状喷泉,石坛中间有水,泛流而下,“九龙分水”,象征大禹治水的故事。只是我们游览时喷泉没有喷雾,更没看到“九龙分水”的壮观。
过九龙坛喷泉见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高大古朴,为1995年所建。牌坊顶为双凤朝阳,庄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为古越人崇拜的神鸟——鸠。坊额“大禹陵”三个字为江泽民题写。
大禹陵牌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须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龙杠上有“宿禹之域,礼禹之区”的铭文。龙杠和拴马桩均为青铜铸造,纹饰取自于商周时的青铜器。
穿过牌坊后,就是通往禹陵的神道。2003年大禹陵扩建时,将神道内原有的由整块石头雕塑的五对石像牲增至十二对,依次为辟邪、天鹿、龙马、巨象、獬豸、卧牛、石虎、黄熊、三足鳖、九尾狐、野猪和应龙十二对石像牲。相传这些神兽都是帮助过大禹治水的神奇动物或大禹自己所变。
祭禹广场建于2003年,是祭祀大禹陵的主要活动场所。广场上以太极台为中心,连九鼎台,水中祭坛成纵轴线,与大禹陵遥遥相对。四周分布鼓亭、钟亭、图腾柱等祭祀设施。广场东面是禹池,供“放生”用。绍兴公祭大禹陵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059年左右,从大禹的儿子夏启开端,祭会稽大禹陵已有定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上会稽,祭大禹”。清代康熙帝、乾隆帝都亲临绍兴祭禹。1994年起,每年一次的公祭大禹陵活动都在这里举行。2006年,祭祀大禹陵典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祭禹广场旁是禹迹馆,建于2008年。进入序厅,巨大的屏风正面是“大禹治水”的浮雕,生动形象,令人肃然起敬。馆内陈列一是介绍绍兴与大禹的特殊关系和历代祭禹概况的《大禹在绍兴》,二是以治水英雄、立国始祖和华夏之子为题的大禹史迹展。
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侧,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背后的山顶上是建成于2008年的大禹铜像,据介绍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手持木耜,脚踏巨舟,气势雄伟,屹立在石帆山顶。要登上山顶瞻仰大禹铜像,需要走957级台阶,恐体力不支,且时间也不够,只能在山下远眺了。
大禹陵碑亭,是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立, “大禹陵”三个大字由其题写。1956年秋,碑石被大台风折成两段,1961年重立此碑,1979年重建碑亭,飞檐翘角,气宇轩昂,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
碑亭后面是享殿,是古代帝王陵墓地面建筑主体部分,2007年重建。重建后的享殿建筑风格与禹庙一致,两侧墙面配以大禹治水、立国的大型彩绘。享殿内供奉着大禹的牌位。享殿配有配殿两座侧屋,主要陈列历代的告祭碑文和重建大禹陵殿碑记。
禹祠为姒氏之宗祠,后来作为供奉、祭祀大禹及其后代的宗祠,位于大禹陵南侧。禹祠几经兴废,现存的禹祠是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祠内有一尊大禹塑像,两边陈列着与大禹治水传说相关的文物图片、历史资料及绍兴姒氏宗谱。据介绍,目前这里的姒姓已传至146代共数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
在禹祠的左侧有一井,名曰“禹井”,相传为禹所凿。现存古井,井圈是六朝遗物。古井有亭,名“禹井亭”, 上有楹联:“德泽被万方,轨范昭百世”,意为中华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为民忘私,不屈不挠的种种美好品德是人们的楷模,光照后世。
还有一座八角重檐石亭,上刻“咸若古亭”四字,距今已有850多年的历史了。“咸若”二字,出自《尚书·皋陶谟》,意为万物皆能顺其性,应其时,得其宜。咸若古亭又称奏乐亭,是古时候祭祀大禹时乐师奏乐的地方。
禹庙位于禹陵北侧,为历代帝王、官府和百姓祭祀大禹的地方,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初。禹王庙是一组宫殿式建筑群,几经兴废,清乾隆年间曾大修,现存大殿建筑系1933年重建。禹庙总体布局沿南北轴线展开,前低后高,左右对称,主要建筑物自南而北,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拜厅、正殿,依山势逐渐上升,禹王庙之照壁与南墙相连。
自明清时期北京紫禁城正门被称为午门后,古代宫廷建筑的正门都被称为午门。禹庙的午门单檐歇山造,为木结构建筑,清乾隆年间修建。
岣嵝碑原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明嘉靖二十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岳麓书院本翻刻而立。碑文共七十七个字,字形极为特殊,很难辨认,因此也历来为专家学者所关注。据碑旁的说明牌介绍,碑文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