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名人故居之十:李大钊故居

标签:
李大钊故居文华胡同赵纫兰李星华李葆华 |
分类: 博物揽胜 |
京城名人故居之十:
北京是李大钊的第二故乡,他的主要革命活动地都在北京。李大钊1915年到北京后生活动荡不安,直到1918年1月他受聘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生活才算安定下来。但时间不长,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即引起北洋政府的恐慌,北洋政府预谋迫害李大钊。迫于形势危急,李大钊于1919年7月举家回故乡躲避。1920年春,形势稍有好转,李大钊携家人重返北京,租赁了石驸马后宅35号,即现在的文华胡同24号院。李大钊在这里一直居住到1924年1月,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住所,也是他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他与邓中夏等人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久又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接着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活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领导发动北方工农运动,参与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在筹建时期的许多活动及建党初期中共北方区委的一些会议都是在这里进行的。李大钊在这里还多次会见共产国际的代表,接待过许多各界人士和进步青年,并在这里写下了许多重要著作。1979年,这座小院被确定为李大钊故居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作为李大钊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李大钊故居是一个不大的三合院,大门坐北朝南。一进大门便可看到摆放在一面鲜红党旗前面的李大钊塑像,侧面是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李大钊的题词。
进门左拐便是一座幽静的小院。北房的堂屋在中堂画的两边挂着李大钊书写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是他一生精神风范的写照。堂屋和西屋是一个通间,是餐厅和李大钊全家人活动的地方。李大钊在这里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等党内同志和友人。
北房的东屋是李大钊夫妇的卧室,妻子赵纫兰比李大钊大6岁,识字不多,在家服侍祖父,抚养子女,支持革命事业,含辛茹苦。她1933年病逝,1938年被追认为中共党员。
西耳房是李大钊大女儿李星华9岁至13岁时的住房。她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组织失去联系。1940年到延安,1945年重新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学和民间文学工作。1979年病故。

东耳房是炎华、光华、钟华的住房。
西厢房是李大钊的书房,在这里,他主持过党的会议,明确提出党的名称应该是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他接待了不少文化名人、朋友和青年学生,写出了涉及内容广泛的文章。
东厢房的北屋是李大钊长子李葆华1920年到北京后的住房。他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市委书记,1940年到延安,党的“七大”当选中央候补委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水利部副部长、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等职。
东厢房的南屋是客房。李大钊的家是青年朋友谈心的地方,也是同志们的聚会地。瞿秋白等人都在此借住过。
三合院的南屋是展厅,通过文字、照片和实物介绍了李大钊1920年至1924年间的革命活动情况,再现他当年的风采,展现他伟大的精神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