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2017-03-20 14:39:21)
标签:

国子监

辟雍

率性堂

琉璃牌坊

金榜题名

分类: 博物揽胜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在北京城内东北角有一条依清代规格保留下来的有四座牌楼的古巷国子监街,清朝时称贤街,属镶黄旗。站在街口望去,四座彩绘牌楼横贯街巷,将这条浓荫蔽日的小街,点缀得分外古朴庄肃。著名的北京孔庙、国子监就坐落在这条街巷里。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清代的成贤街,现在的国子监街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国子监街里的彩绘牌搂

国子监街是我小时候常来的地方,因为当时的国子监是首都图书馆的所在地,常去那里的少年儿童图书馆看书借书,上中学以后就再没来过。2007年我到方家胡同寻找五中旧址,曾穿越这条古街,只在门前拍了两张照片却未能进去参观。近日我才得空儿仔细地参观了国子监和孔庙。

国子监古代又称为太学,始建于13世纪的元朝(1287),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是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也曾对国子监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缮,成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以后,随着首都博物馆和首都图书馆及少儿馆陆续迁出,孔庙和国子监又重新归于一体。2008年奥运会前夕,政府又斥巨资对其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才终于有了今天孔庙和国子监焕然一新的面貌。20086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成立并全面对外开放。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  贤门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亭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自汉代以来“太学”就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名称,太学门是进入主教学区的门槛。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太学门

走过太学门,就是大型琉璃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均为乾隆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琉璃牌坊正面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琉璃牌坊

穿过牌坊,东西是两座碑亭。东碑亭比较特殊,四面都刻有文字。正面碑文记述了辟雍的建置情况,是乾隆御笔所书。西侧碑文为大臣董浩奉旨所书《张廷玉三老五更议》原文。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东碑亭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东碑亭侧面也有字

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参观时正在维修,未能看清它的外貌。辟雍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在辟雍建成后,乾隆皇帝亲临视察时,发现一棵槐树形似外号“刘锣锅”的刘墉,故得名“罗锅槐”,这棵槐树至今仍生长在院落中。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辟雍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小桥横跨水池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辟雍内景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辟雍内景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罗锅槐

彝伦堂位于辟雍大殿以北,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门上匾额为康熙皇帝御书。彝伦堂前有座孔子行教像。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彝伦堂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孔子行教像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是收藏皇帝训喻碑的场所。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敬一亭

国子监辟雍东西两侧的廊房,共66间,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合称为六堂,是贡生、监生们上课的教室。当初的首图少儿图书馆就设在其中,现在已变成展厅。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东西六堂之一率性堂

《国子监原状陈列展》主要展示清代国子监的历史风貌,其中有汉代辟雍的模型、国子监高级班率性堂授课的情景。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国子监的历史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国子监原状陈列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汉代辟雍的模型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率性堂授课情景

金榜题名是古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目标。“金榜”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而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它通过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科举制度也是中国曾有过许多的发明创造之一,科举制度从隋朝605年设立进士科算起,直到清末1905年宣布废止,持续了1300年之久。

《金榜题名-中国古代科举展》介绍了科举发展的历史、科举考试的程序以及科举的作用与影响。古代儿童是通过私塾粗识文墨、略识大体的,展览中重现模拟的宋代私塾场景。展厅中按原比例复原了贡院号舍场景,再现古代考生的考场情形,并展出了考生的准考证、考篮和考具。还有一幅描写代考枪手被示众问罪的“严惩替”图,可见当时对考试作弊惩之严。展品中还有同治七年的金榜、中举捷报、文魁匾等。展厅中还复原了状元府弟,其以寓意科举高中,学业有成的吉祥纹饰来装饰,既显示考中状元的荣耀,又希望后代子孙能诗礼传家。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中国古代科举展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宋代私塾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贡院号舍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考篮和考具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准考证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严惩替”图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金榜题名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文魁匾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中举捷报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上)                                      状元府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