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名人故居之三:茅盾故居

标签:
茅盾茅盾故居后圆恩寺 |
分类: 博物揽胜 |
茅盾故居在后圆恩寺胡同路北,大门开在东南位,门楼是座如意门,进门后有一影壁,影壁上镶嵌有邓颖超题写的茅盾故居匾。茅盾故居为二进四合院,前院由倒座房,正房及左右耳房和东西厢房及耳房组成,前院的庭院里搭有葡萄或紫藤一类攀爬植物的架子,架下有一木制小秋千,那是先生为小孙女准备的。老人健在的时候,曾时常陪孙女在这里玩耍。后院为后罩房以及左右各一间大小的厢房。庭院里在正房前面设置了汉白玉的茅盾半身像,是他中年以后的形象,放置在黑色大理石底座上。茅盾先生在解放后一直住在东四头条203号文化部宿舍, 1974年搬到了后圆恩寺,在这个小院中度过了他最后的7年时光。
茅盾故居后院正房室内保持当时的陈设,以供观瞻。进门一间为起居室,北墙为书橱,书籍按其生前原样排放。书橱前是一对单人沙发。室内的沙发、案头的花瓶、壁上的对联都是旧有之物。室内东侧临窗是写字台,上面放着钢笔、备查的资料和书藉、台灯。茅盾先生逝世的前几年,由于行走不便,就在这张桌子上读书、写文章,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回忆录《我走过的路》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完成的。起居室东侧是卧室,卧室里面有一张铁丝单人床,枕头被褥还都是茅盾先生逝世前的样子,还有衣橱、七斗柜。只是这里不得入内参观,只能透过玻璃窗观看拍照,玻璃反光,拍出的照片也很不清晰。
在会客室里的外面有一个茅盾先生用过的冰箱,它的制冷设备放在冰箱顶部,如同冰箱戴了顶帽子,这是一台第一代冰箱。
西首北房专辟为“茅盾文库”,内收藏有茅盾著作及其藏书。
茅盾故居中的正房和东厢房开设陈列室,以茅盾生前的实物和图片,包括手稿、作品初版本、信件、手迹和他主编过的文学刊物等,展示了茅盾不平凡的一生。
第一展厅介绍了茅盾的生活历程及文学创作道路。茅盾1916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组织文学研究会,改革《小说月报》,对我国新文化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担任中共中央联络员。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鲁迅一起团结广大进步作家,为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以自己的笔,推动抗战文艺的发展,有力地支持了人民解放战争。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创作出《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经典著作,成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第二展厅介绍了茅盾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文化建设和世界和平所作的努力。1949年以来茅盾长期担任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保卫世界和平,献出了全部心血。展品中有包括委任状、代表证、创作原稿、记录手札以及他使用过的钢笔、录音机、印章等许多实物。
第三展厅介绍了乌镇茅盾故居和文豪故乡乌镇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