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北新桥之四:
老
北 新 桥 的 美 食
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基本是在家里就餐,但逛北新桥也绝不能忘了吃。
提起吃,我常去的是冷饮店和小吃店。北新桥的西南角把口路西的是一家冷热饮店,进门左侧是一个大冰柜,夏天卖冰棍、汽水,最引人入胜的是刨冰,将人造冰放在刨冰机上转动,一会儿就接下一碗冰花,上面再浇上果汁,吃起来真是爽口,透心凉。正对面是糕点柜台,柜台前有两张折叠圆桌和几个折叠圆凳,冬天便有顾客坐在这里喝着热奶,再吃上两块点心,这在当年也算是高级享受了。
西北角把口还有一家以经营干鲜果品为主的小型食品店,也卖节令食品,如夏天卖自制的酸梅汤、果子干,端午卖粽子、中秋卖月饼,秋天在店门口支起大锅,糖炒栗子现炒现卖,冬天则在店里摇起了元宵。
清真小吃店位于路口北面路西,店面不小,顾客盈门,除了卖包子、烧饼、螺丝转、糖耳朵、炸糕、豆浆、面茶、爆肚等小吃外,冬天曾卖过简易涮羊肉,把肉片、白菜和粉丝在锅里涮好后分别装在碗里,外加一小碗调料,再按顾客要求添上几个烧饼,简单快捷,也不失涮肉的味道,直到80年代初我还在这里吃过这道美味快餐。每年正月十五前后,这里必卖煮元宵,一口大锅煮得滚沸,几十个元宵在里面翻滚,来上几个什锦元宵,吃得热热乎乎,特别受单身生活的顾客青睐。这家店90年代成为隆福寺小吃店的连锁店,现在己变身为中华老字号烤肉宛的北新桥店。
当年的小吃店,如今的烤肉宛
说到小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离路口东边不远处有一卖灌肠的小店,煎灌肠的大平锅支在门口,香气潦绕,路过时往往忍不住花八分钱吃上一盘,焦脆的灌肠和窜鼻的蒜计吃起来真爽。

庙会上的炸灌肠
在北新桥路口东靠近新太仓的地方,每天早晨沿街都会摆起早点摊,主打油饼、焦圈、烧饼,但我最爱吃这里的炸丸子,二分钱一个,摊主用包装纸卷成喇叭口状,装好丸子,撒上椒盐递给顾客,丸子炸得焦黄,吃到嘴里脆香。遗憾的是至今我也没搞清这丸子究竞是用什么原料制成,查了很多描写北京小吃的书,也没找到答案。到了冬天,这里还卖烤白薯、煮白薯,烤白薯用的炉子不是汽油桶改造的,而是用泥搪的,顶部中间留一个有半尺直径的圆口,用铁皮盖盖好,用这样的炉子烤出的白薯应该更原生态,没有什么污染。煮白薯则用一个大铁锅放在煤炉上,微火连煮带蒸,热气腾腾,白薯的香味很远就闻到了。有时我也会买两块白薯当作早点。
北新桥除了卖小吃的也有供应正餐的饭馆,出北新桥百货商场往北箍筲胡同口附近是一家大众饭馆,饭馆不大,但口味不差,60年代我一人留在北京上中学时,有时错过食堂开饭时间,也曾偶尔进去花三四毛钱奢侈一次。“文革”时期提倡“革命化”,变成了大锅菜,只有溜肉片、辣子肉丁、溜肝尖儿、木须肉、烧豆腐、鸡蛋汤几种,炒好后放在盆里,顾客交钱自取。

大众饭馆原址现在是奥士凯商场
北新桥的东南角把口的也是一家饭馆,记忆中曾经有段时间叫功德林素菜馆,主要经营用植物油烹制的豆制品、面筋、竹笋、茹类、耳类、藻类、蔬莱和干鲜果品。最令人称奇的是素菜荤做,据说做出来的素菜外观与荤菜一般无二,但里面却是素心之物,如素鸡、素虾、素鱼甚至素炒鳝丝。由于是高档饭馆,我从来没进去过,只是在逛北新桥时路过,看了看张贴在外面的广告。

北新桥东南角功德林素菜馆原址
北新桥南面细管胡同把口还有一家小饭铺,面积很小,摆上几张桌子几乎没什么空闲的地方,人们出出进进都要侧身而过。这里除了卖早点外,正餐也很简单,炒饼、炒面、火烧加鸡蛋汤。五中就在细管胡同里,有时为了利用中午时间赶作业,我不回家吃饭,就在这里来盘炒饼。这家小饭铺后来变脸成隆福寺小吃店的连锁店,也不再卖炒饼炒面。

细管胡同口的小饭铺,曾变脸隆福寺小吃店
吃了还要喝,北新桥南路东便是今日大名鼎鼎的吴裕泰茶庄,过去称北新桥茶庄。我们全家尤其是老人都爱喝茶,每天都用大茶壶沏茶,冬天为了保暖还给茶壶专门缝制了一个棉套。家里人多,茶叶用量不小,平时母亲常让我去这里买九分钱一两的茶梗来喝,只有年节或来了客人才沏上一小壶茉莉花茶。

吴裕泰的前身曾是北新桥茶庄
我家曾用过的茶壶
现在北新桥路口已不像当年那样热闹,但路口往东一直到东直门却发展成餐饮一条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簋街,可惜这条街上只有东兴楼一家老字号,传统的京味饭食凤毛麟角,代之而起的是麻辣小龙虾等天南地北时尚菜,北新桥的吃也在与时俱进。

本文发表于2016年3月10日<中国电视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