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筹码结构理论及其分布运动  

(2013-09-29 08:07:31)
标签:

股票

分类: 股票信息

筹码理论的原理是什么。

  市场操作从理论上说必然会留下踪迹,谁什么价位买进了、以后是否卖出了,应该是的据可查的;把这些踪迹合计起来,就会得到某只股票的股票价格分价位详图。有了这个详图,就能明白目前市场中所有筹码的价格构成,这是筹码理论的基础。

  筹码理论的精典用处有三。

  一是谁的筹码不抛。在筹码价位较高,没有明显出货迹象时,试想一只股票下跌了30%以上,而从没有放量,高端和低端筹码都不动,这是不正常的,散户重在散,下跌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很多人止损和出局,而持续盘跌不放量,只能说明其中有主力被套了,因为主力一般无法止损出局,那样成本太高了。这种股最适用于擒庄操作。

  二是谁的筹码不卖。在筹码价位较低时,一只股票上涨了20%以上,而从不放量,底端密集筹码不动也是不正常的,散户一般很少有人经得起如此引诱而一致不出货,这只能说明其中有主力在运做,而多数主力没有30%以上的利润是不会离场的,因为那样除去费用纯利就太低了。这种股最适用于坐轿操作。

  三是机会和风险提示。有些股票虽然高位无量,但其拉升时出现了放量或长时间盘整,使筹码出现了高位集中,这些股一般是主力离场了,后市风险会较大。有些股低位放量或长时间盘整,出现筹码低位密集,一般是有主力进行收集造成的,操作起来机会比较大。

  但是,与其它技术理论一样,筹码理论也有其弱点。

  一是无法精确统计筹码分布。软件公司一般无法得到全体股民帐户的运行情况,即使能得到运行情况,也会因为股民存在多次买卖同一股票,而使其成本混乱无法统计持仓成本;所以目前的软件采用比例推定的方法推算筹码价位情况,其显示的筹码精度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别。但我认为,多数情况下这些差别并不足以影响筹码理论的使用。

  二是人为因素干扰。事在人为,任何理论都可以被人为妨造,有些高度控盘的庄股,主力出不了货,闲来无事有时会利用此理论做一些套子,比如“黑龙股份”,大家可以看一下历史筹码变动情况,有几次体现的非常明显。这种风险的回避要靠经验,不是可以几句话说明的。

  总之,筹码理论相对于其它理论并不差,所起的作用也大同小异,在有些方面甚至主力用此理论做假更难一些。但他最大的优点是直观而且极易上手,绝对是初学者的首选武器。

    筹码分布

概述

作用

“结构”与“分布”的区别

原理分析

筹码分析即成本分析.基于流通盘是固定的.无论流通筹码在盘中如何分布.累计量必然等于总流通盘. 

成交量,这些成交量在不同的价位的分布量,形成了股票不同价位的持仓成本。对持仓成本的分析和研究,是成本分析的首要任务。股票的流通盘是固定的,100万流通盘就有100万流通筹码,无论流通筹码在股票中怎样分布,其累计量必然等于流通盘。股票的持仓成本就是流通盘中不同的价位有多少股票数量。对股票进行持仓成本分析具有及其重要的实战意义。

  可以选择任意交易日作为测试成本分布的基准点,形象直观的透视出相对于这个测试点股票的筹码分布状况。此外,通过不断的移动改变测试基准点,动态的透视出各价位持仓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全面的透视成本转换的全过程。移动筹码分布的独特之处在于强大的透视性,它可以形象而直观的显示股票的成本结构,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持仓成本分布变化毫无保留的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筹码分布它反映的是不同价位上投资者的持仓数量,在形态上像一个峰群组成的图案,

实际上这些山峰是由一条条自左向右的线堆积而成的,线越长表明该价位堆积的股票数量

越多,也反映了在此位置的成本状况和持仓量。

一、移动筹码分布理论形成

市场主力是何时进场的?主力怎样收集筹码的?其成本是多少?何时拉升?怎样完成

出货的?如果获悉主力运作的动向,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要充分了解这些,我们就要

知道市场成本的流动情况。这样就引发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市场事实,就是市场的持仓成本。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聚齐全体流通盘的股东进行交易,然后大家按照其买入成本把手中的

股票放在K线相应的价位上,这样股票就会堆积起来,某价位的股票多一些,就堆的高一些,

反之,就矮一些。如果有人买掉手中的股票,就将从原来的价位位置拿掉,而重新堆积买方

新建仓的价位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形象的看到市场交易中所发生的成本流动情况。我们把

移动成本分布用一条条柱线来组成图案,每一条线加起来正好是100%的流通盘。移动筹码分

布就是用来监测主力运作的动向的新工具。它形象地反映了市场交易中所发生的成本流动情

况。而且还充分考虑了主力对到以及大宗转让交易制度下成交量和交易成本的真实分布情况,力求为让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二、筹码分布形态表示

移动成本分布显著的特点就是形象性和直观性。它通过横向柱状线与股价K线的叠加形象

直观地标明各价位的成本分布量。在日K线图上,随着光标的移动,系统在K线图的右侧显示若干根水平柱状线。线条的高度表示股价,长度代表持仓成本数量在该价位的比例。事实上一个上市公司流通盘最少也在千万以上,这就在形态上形成象一个群峰组成的图案,这些山峰实际上是由一条条自左向右的线堆积而成,越长表明该价位堆积的股票数量越多,也反映了在此位置的成本状况和持仓量,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堆在一起就形成了高矮不齐的山峰状态,也就形成了筹码分布的形态。随着交易的不断进行,这些筹码(如果把一只只股票看成是一个个筹码的话)在不同的价位进行流动,使得形态分布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不同形态特征。

筹码形态形成意义与分布特征:

◆单峰密集:是移动成本分布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密集峰形,在这个密集峰的上下几乎没有筹码分布。它表明该股票的流通筹码在某一特定的价格上下区域充分集中。根据股价所在的相对位置,单峰密集可分为低单峰密集和高单峰密集。

在单峰密集的区域,流通筹码实现了充分换手,上方的筹码割肉,在单峰密集区域被承接;下方的筹码获利回吐,在该区域内被消化。几乎所有的筹码在单峰密集区域内都实现了换手。

低位单峰密集:几乎所有牛市拉升前都出现了低位单峰密集形态,单不是低位单峰密集都在拉升;

高位单峰密集:意味原来低位的获利筹码在高位回吐,在这时风险往往加大,因为主力出货的后果不言自明。

◆双峰密集:是由上密集峰和下密集峰构成的,对股价的运行有较强的支撑力和阻力。当股价运行至上密集峰处常常遇到解套压力,受阻回落;当股价运行至下密集峰处常被吸收承接而反弹。为此,也可将上密集峰称为阻力峰,下密集峰称为支撑峰。峰谷:双峰之间称为峰谷,它常常被填平,使双峰变成单峰。

上涨型双峰:由于双峰中上峰位阻力位,下峰位支撑位,股价通常在双峰间上下震荡运行,最终将上下峰消耗掉,在原峰谷的位置形成单峰密集,这就意味着吸筹整理阶段告一段落;

下跌型双峰:此时一般不会引发上攻行情。

◆多峰密集:股票筹码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价位区域,分别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密集峰形;上方的密集峰称为上密集峰,下方的称为下密集峰,

中间的称为中密集峰;根据上下峰形成的时间次序可分为下跌多峰和上涨多峰。

下跌多峰:是股票下跌过程中由上密集峰下行,在下密集峰处获得支撑形成下密集峰,而上密集峰仍然存在。下跌多峰中的上峰通常是主力派发区域,其峰密集是主力派发的结果,上峰筹码主要是套牢盘。

上涨多峰:是股票上涨过程中由下密集峰上行,在上密集峰处横盘震荡形成一个以上的上密集峰。它通常出现在做庄周期跨度较大的股票中,该类股在长期上涨过程中作间息整理,形成多峰状态。它表明主力仍没有完成持仓筹码的派发。

◆筹码发散:筹码分布呈不均匀松散的分布状态。在一轮行情的拉升或下跌过程中由于股价的波动速度较快,使得持仓筹码在每一个价位迅速分布;对于单交易日而言,其筹码换手量增大,但整个价格波动区域呈现出筹码分散的状态。(该状态只是一个过渡状态)

上涨发散:主力吸筹后形成低位筹码密集,但主力拉升时往往需要激发市场热情跟进以利于股价的抬升,这时筹码向上发散,是助涨的。

下跌发散:筹码高位密集后,主力已经撤退,股价开始下跌,筹码向下发散。

说明:

1、红色的筹码为获利盘,蓝色为套牢盘;

2、中间白颜色的线为目前市场所有持仓者的平均成本线,表明整个成本分布的重心。如股价在其之下,说明大部分人是亏损的。

3、获利比例:就是目前价位的市场获利盘的比例。获利比例越高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处于获利状态。

4、获利盘:任意价位情况下的获利盘的数量。

5、90%的区间:表明市场90%的筹码分布在什么价格之间

6、集中度:说明筹码的密集程度。数值越高,表明越分散;反之越集中

7、筹码穿透力:就是筹码穿透力的含义是以今日股价穿透的筹码数量除以今日换手率,穿越的筹码数量和筹码穿透力成正比,被穿越筹码数量越多筹码穿透力越大。(具体用法在后面章节介绍)

8、浮筹比例:当前价格周围聚集的最容易参与交易的筹码数量。定位为浮动筹码。

◆筹码分布:在图二中设置火焰山的筹码分布周期,会产生以指定周期天数显示移

动筹码和平均成本的效果。

◆活跃度:在图二中设置活跃度的筹码分布周期,会产生以指定周期天数显示移动

筹码和活跃度的效果。

◆筹码流动过程:筹码的形态特征是股票成本结构的直观反映。不同的形态具有不

同的形成机理和不同的实战含义,在市场运行中基本表现为"发散-密集--再发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