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昨天没有来得及更新自己的微博,因为对社会学方法课上老师所讲授的一些内容进行了一下较为系统的思考,所以没有来得及写出一些生活中及看书领悟的思考。不知道这有没有违背当初和男友说好的那个约定,每天都要写点东西,昨天所想到及写到的一些内容还没来得及让男友看到,于是今天就多写写吧。
其实,昨天不止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更重要的是跟老师进行愉快的交流,尽管对于穆勒五法全然不知,但是喜欢这种不断学习的过程。期间我们谈到了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他之所以没有采取反事实分析,主要是因为他是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而他无法对这些资料进行控制。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社会学大家的经典著作,所以第一次读时根本就记不住经典著作中的观点,于是开始琢磨大家的研究方法,没想到这种想法竟然得到研究方法老师的认同,这也是我感到欣喜的地方。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有所进步的,尽管还是对理论无法表述的头头是道,但是已经学会了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还谈到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昨天与方法老师的谈话在今天上完名著导读课时再回头品味,还是蛮有意思的。方法老师说,对于现在普遍流行“讲故事”的定性研究,表示很无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请原谅我当时没有听清楚),因为他感觉目前好多定性研究就是把故事讲完就完了,都快把故事讲烂了,资料太多,但不能为自己所用,而且老师还提到定性研究所访谈到的资料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如果让他做定性,他一定会抓住其中一个点。今天,主张定性研究的名著导读老师说,他认为,如果想把定量做好,必须先把定性做好,只有在做好定性的基础上,才能使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更接近因果关系,那些所建立的模型才会更加拟合。同时,他还承认,真正做好定量研究是很厉害也是很难的,但前提必须是把定性研究做好。不管这两个老师的说法,谁对谁错,我只是觉得在不同思想中的撞击下,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思考,没有必要质疑哪种研究方法孰优孰劣,适合我们研究的应该才是最好的,不知道我的愚陋之间是否得到认同。
利用昨天晚上和今天吃过晚饭那段空闲的时间,便把《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美]艾伦·G·约翰逊)这本书给看完了,这还是大概一年半之前男友在南大图书馆里推荐给我的书,直到现在才真正去读,不由觉得有点羞愧。作为社会学的入门书,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启发很大的,并没有一套又一套深不可测的社会学理论,而是运用著者自身的经历与通俗的语言对理论进行解构。文中提到,我们处于一种社会系统,而自身无法改变,为了适应这个系统,我们必须做出一些从众的行为,尽管心里会不愿意不舒服,但这毕竟是最小阻力路径。文中反复提到最小阻力路径,但没有去解释最小阻力路径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是最大成功路径吧,而这种路径只有一种,就是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要做得和你周围人的行为相同,不然你就会遭到排斥。看了作者的这种说法之后,才对那些很快适应社会并如鱼得水的人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社会系统中的最小阻力路径,但是他们知道这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法则。今天和舍友在路上聊天时还谈论到这个话题,舍友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法从小就接触到优越的教育,而是因为那些贵子的父母从小就给他们灌输了一种精英教育及社会生存的法则。而我当时说,是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身处社会上层,熟知社会运行的规则,所以会告知他们的子女如何去做,当时舍友表示赞同。现在想想,就是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当我们无法改变规则时,那些熟知规则的人就会较早的获得成功。书中还提到我们的社会真实都是我们所构造所参与的,特别是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一些并没有的现象,是我们用语言、文化所构造出来的,比如听到雷声我们就会想到要下雨,这本来是听觉系统在大脑中的生理反应,却让我们构造出了一种现象。读到这里,我当时在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化。的确,作者正在这节中解释文化与社会化。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美国的民主也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其实我早应该想到这一点,在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社会中,不可能达到全民的民主。作者提到,在美国获得大选的选举权是有条件而且想要得到选举权是较为困难的,其实美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很难进入权力中心,其两党制也正是应用这种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其实在他们宣扬人权与民主的时候依然会存在一些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失声群体。如果这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或许会遭到大家的质疑,会觉得作者的民族性太强,不具有客观性,但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白人学者所著的书,其中的事实与观点就会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写到这,我还想到,作者提到了把贫困问题比喻成赛跑的问题,记得在本科社会概论上孙老师也给我们讲到过这个问题,在贫困问题上,如果始终认为这只是个人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的话,就如赛跑一样,自己努努力就会超越前者,不再成为贫困者,但是最后落在后面的人还是贫困者,尽管个人经过了后天努力,通过社会流动摆脱贫困阶层,但依旧会存在贫困问题,这不是社会流动所能解决的,而这就会形成一种社会问题。文中还涉及到种种问题,比如行为与行动,语言的叙述行为(就是说有些语言的表达不仅是在描述一种行为,而且是带有一定的行动效果,比如“我爱你”,不仅是把感情说出来,而且这句话一旦说出来就会有一定的行动性质)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反正对我而言,看这本书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如果有人对此感兴趣,不妨去看看,就是一本很薄的入门书。
今天所写的东西有点杂而乱,写着写着发现其实自己还是存在一定的记忆力的,或许是因为这种写出来的方式有助于记忆,而这种记忆却很难忘记。现在的我仍需努力,明天继续加油!
其实,昨天不止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些思考,更重要的是跟老师进行愉快的交流,尽管对于穆勒五法全然不知,但是喜欢这种不断学习的过程。期间我们谈到了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他之所以没有采取反事实分析,主要是因为他是对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而他无法对这些资料进行控制。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社会学大家的经典著作,所以第一次读时根本就记不住经典著作中的观点,于是开始琢磨大家的研究方法,没想到这种想法竟然得到研究方法老师的认同,这也是我感到欣喜的地方。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有所进步的,尽管还是对理论无法表述的头头是道,但是已经学会了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我们还谈到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昨天与方法老师的谈话在今天上完名著导读课时再回头品味,还是蛮有意思的。方法老师说,对于现在普遍流行“讲故事”的定性研究,表示很无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请原谅我当时没有听清楚),因为他感觉目前好多定性研究就是把故事讲完就完了,都快把故事讲烂了,资料太多,但不能为自己所用,而且老师还提到定性研究所访谈到的资料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如果让他做定性,他一定会抓住其中一个点。今天,主张定性研究的名著导读老师说,他认为,如果想把定量做好,必须先把定性做好,只有在做好定性的基础上,才能使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更接近因果关系,那些所建立的模型才会更加拟合。同时,他还承认,真正做好定量研究是很厉害也是很难的,但前提必须是把定性研究做好。不管这两个老师的说法,谁对谁错,我只是觉得在不同思想中的撞击下,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思考,没有必要质疑哪种研究方法孰优孰劣,适合我们研究的应该才是最好的,不知道我的愚陋之间是否得到认同。
利用昨天晚上和今天吃过晚饭那段空闲的时间,便把《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美]艾伦·G·约翰逊)这本书给看完了,这还是大概一年半之前男友在南大图书馆里推荐给我的书,直到现在才真正去读,不由觉得有点羞愧。作为社会学的入门书,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启发很大的,并没有一套又一套深不可测的社会学理论,而是运用著者自身的经历与通俗的语言对理论进行解构。文中提到,我们处于一种社会系统,而自身无法改变,为了适应这个系统,我们必须做出一些从众的行为,尽管心里会不愿意不舒服,但这毕竟是最小阻力路径。文中反复提到最小阻力路径,但没有去解释最小阻力路径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是最大成功路径吧,而这种路径只有一种,就是在不能改变环境的情况下,要做得和你周围人的行为相同,不然你就会遭到排斥。看了作者的这种说法之后,才对那些很快适应社会并如鱼得水的人的行为有了一些理解,或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社会系统中的最小阻力路径,但是他们知道这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法则。今天和舍友在路上聊天时还谈论到这个话题,舍友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法从小就接触到优越的教育,而是因为那些贵子的父母从小就给他们灌输了一种精英教育及社会生存的法则。而我当时说,是不是因为他们的父母身处社会上层,熟知社会运行的规则,所以会告知他们的子女如何去做,当时舍友表示赞同。现在想想,就是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当我们无法改变规则时,那些熟知规则的人就会较早的获得成功。书中还提到我们的社会真实都是我们所构造所参与的,特别是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一些并没有的现象,是我们用语言、文化所构造出来的,比如听到雷声我们就会想到要下雨,这本来是听觉系统在大脑中的生理反应,却让我们构造出了一种现象。读到这里,我当时在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受到了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化。的确,作者正在这节中解释文化与社会化。通过这本书,我还了解到,美国的民主也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其实我早应该想到这一点,在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的社会中,不可能达到全民的民主。作者提到,在美国获得大选的选举权是有条件而且想要得到选举权是较为困难的,其实美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是很难进入权力中心,其两党制也正是应用这种方法来维护自己的政权,其实在他们宣扬人权与民主的时候依然会存在一些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失声群体。如果这是一本中国人写的书,或许会遭到大家的质疑,会觉得作者的民族性太强,不具有客观性,但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白人学者所著的书,其中的事实与观点就会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写到这,我还想到,作者提到了把贫困问题比喻成赛跑的问题,记得在本科社会概论上孙老师也给我们讲到过这个问题,在贫困问题上,如果始终认为这只是个人问题而不是社会问题的话,就如赛跑一样,自己努努力就会超越前者,不再成为贫困者,但是最后落在后面的人还是贫困者,尽管个人经过了后天努力,通过社会流动摆脱贫困阶层,但依旧会存在贫困问题,这不是社会流动所能解决的,而这就会形成一种社会问题。文中还涉及到种种问题,比如行为与行动,语言的叙述行为(就是说有些语言的表达不仅是在描述一种行为,而且是带有一定的行动效果,比如“我爱你”,不仅是把感情说出来,而且这句话一旦说出来就会有一定的行动性质)等等,就不一一赘述了,反正对我而言,看这本书的收获还是挺大的,如果有人对此感兴趣,不妨去看看,就是一本很薄的入门书。
今天所写的东西有点杂而乱,写着写着发现其实自己还是存在一定的记忆力的,或许是因为这种写出来的方式有助于记忆,而这种记忆却很难忘记。现在的我仍需努力,明天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