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吴必宣)

(2019-04-05 11:53:47)
标签:

杂谈

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在做加法的时候,一般出的都是求总数的问题。但是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出现了另外一种类型,如:小明:我有35张卡片。小东说:我比你多12张,求小东有多少张卡片。受求多多少、少多少的数用减法计算的影响,多数学生在看到数学信息里面有多12张时,就想到用减法计算,因此列处的就是35-12=23(张)。

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解决这类问题,我把这个题作为例题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试图给他们建立一个专门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首先,我让他们分析小明的张数多还是小东的张数多,为什么?然后让他们明白求多的那个较大数,要用加法计算,减法算出来的结果会变小,得不到较大数。因此,之前的35-12是错误的列式。最后归纳总结:已知较小数,求较大数,用加法计算。

一节课下来,对于领悟能力强的学生,他们是完全学会并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型了的。但是不少学生还是云里雾里分不清楚。我想,这是因为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比较差,单纯建模他们不好接受。

那么,如何才能帮助他们顺利解决这类问题?还是得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形象地观察操作才行。下个周,我准备把这个问题重新上过,让孩子们通过摆小棒来分析、解决这道题。通过先摆一摆,再添小棒或者拿走小棒实际探索已知较小数求较大数和已知较大数求较小数的计算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操作、发现。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是非常乐于接受的,也掌握得更好。因为他们是自然的人,得遵循自然的规律来培养。

有时候,学生明明可以自己就弄明白的知识,我们教室从自己想的角度去教学,反而阻碍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进程。

不断改进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把学生教傻的罪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