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年级下册计算题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宣

(2017-05-02 22:06:38)
标签:

教育

四年级下册计算题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吴 必 宣

《新标准》中把小学数学分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学段目标。从整体看,不论是哪一学段目标,都离不开计算,在小学学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一、各单元常见错误及分析

四年级下册的计算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第七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下面我针对四年级下册计算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一)四则混合运算常见错误分析

1、运算顺序错。

错例:44—(24+420÷70       65+35÷520

     =44-24+6 (小括号提前脱去)    =100÷520(先算了加法)

     =20+6              =2020

     =26                =0

分析:此类错误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不够掌握,实质是对运算的意义不理解,容易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如6535正好是10065+35÷520这个算式的运算意义是这样的:65加上35除以5的商,所得的和再减去20 ,而学生却理解成了65加上35的和除以5,所得的商减去20 

2、运算符号、数字抄错或者看错

错例:150÷340÷    7800÷30÷1318

=50+5(“-”抄成“+”)        =260÷13818写成8

=55               =208

=28        

分析:很明显,此类错误的出现是由于学生抄写过程中“马虎”形成的。这样的错误不属于个别学生,学困生、好生都经常出现这样的毛病。什么原因呢?笔者观察发现,一是学生作业时不“专心”所致:边讲边做,边玩边做;二是不良习惯所致:闷头抄写,闷头计算,从不认真读题,凭“印象”写下去,又不回头检查。

3、乱用乘法分配律

错例: 80÷20+80÷40

=80÷(20+40(错误地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80÷60

=1……20

分析:受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影响,好些学生出现了这类错误。

   4、书写格式错

     才开始学习混合运算在书写上也容易出错,比如97-12×6+43有些学生写成:
  
 错例: 97-12×6+43
         =97-72
         =25+43
         =68

    分析:答案是正确的,但格式 是错误的,在订正这道作业时,很多学生能看出是错误的,但让他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就不对时,同学们显的很迷惘,他们不明白脱式计算是用等于号把各个式子连起来的,等于号的两边必需是相等的,在上面这道计算中97-12×6+43不等于97-7297-72也不等于25+43,所以书写是错误的。

5、计算结果错。

错例:570÷3-11×8

     =190-88

     =108

     这并不是混合计算中的教学任务,但它却直接影响到混合计算的准确率,学生知道运算顺序,也知道书写格式 ,但就是每步计算都会算错。出现这种情况也有两种可能,一可能是学生计算能力真很差,加减乘除的计算技能没有掌握好,也有可能是部分同学全部依赖口算,怕用草稿纸,增加了错误率。

(二)乘除法简便计算常见错误分析

1、没有掌握好乘法分配律

48×19+52×19           99×25       

     =(48+52)×(19+19)       =99+1)×25

       =100×38                   =100×25

=3800                      =2500     

14×(408             41×101     

14×40               =40+1)×(100+1

144                  =40×100+1×100

152                      =4110

分析:这两道题完全没有理解乘法分配律,改变了原来算式结果的大小。   

2、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72×125                125×32×25

=8×9)×125          =125×(32×25

=8×125+9×125          =125×800                                     

=1000+1125              =100000                                     

=2125    

   分析:①学生混淆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3、盲目进行简便计算

125×8÷125×  

=1000÷1000         

=1

分析:让学生懂得简便运算必须以运算定律为依据。

(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常见错误分析

1、小数点没有对齐

5.2+3=5.5                    6.8-4=6.4

分析:整数与小数相加减忘记了小数点对齐,尤其在口算中将整数右对齐,加在了小数部分。

2、小数点对齐,但是却没有用相同数位相加减

5.23+3.6=8.29

分析: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加减时,虽然能将小数点对齐加减整数部分,但是学生由于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在计算小数部分时,将一位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加在了另一个加数的百分位上。也就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

3、在列式过程中不细心抄错数

4、计算过程中将运算符号写错

此处由于犯的错误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所以不再重复举例。 

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对策

那么,要怎样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以下的良好学习习惯: 

1. 认真检查的习惯。

认真检查是杜绝小学生出现感知性错误的最有效方法。练习时,要求学生每次做题前先看清楚题目,做完题后要认真核对数字与符号,查看算式是否抄错,其次要查运算方法是否合理,最后要检查运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学生逐渐能养成良好的自我检查的习惯。

2. 规范书写的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笔者特别强调学生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3.打草稿的习惯。

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本,打草稿时书写要工整,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把小数点对齐、条理清楚。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书写工整、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打草稿的习惯。。

4. 养成验算与估算的习惯。

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估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计算中所出现的错误,有时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估算一下,就可以发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估算的习惯,他们往往在题目指明要估算时才去估算。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大略估计一下结果,计算后再与估算的结果比较一下,看是否合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二)巧用错题资源

1、让学生使用错题本

学生错题以后,过去,在作业上订正了事,时间长了就淡漠了,换了作业本,更是无从查找,学生心中无数,老师心中也无数,后来的复习补救就没有了依据。使用错题集以后,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集上,这就等于建立了台账,师生复习都有准确的依据。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有效且值得提倡的方法:让学生用好错题本。
  首先,教学生建立错题本。包括以下内容
  (1)随错随抄
  要求学生把平常练习和测试的错题都摘录在错题本上,错题不过夜。
  (2)分析错因
  明确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根本不会;是由于马虎(计算出错、看错单位等),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改掉学生不良做题习惯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3)纠正错误
  把做错的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在原题上记下自己做错的原因分析,以做警示。然后再按解题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其次,教学生如何利用错题本
  (1)经常阅读
  错题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同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单元总结和考试之前,拿出错题本,浏览一遍,订正错误,强化解题思路,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成绩会有大幅提高。
  (2)相互交流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加上基础不同,每位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有差异,通过交流错题本,学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类错误,达到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
  (3)在错题中淘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通过经常阅读和相互交流错题本,学生可以逐渐改掉不良的做题习惯,并且能不断积累解题的方法,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上好错题分析课

1、注意收集错题资源

除了让学生把自己作业本上出现的错例记录在“错题本”上。教师对于作业中普遍存在或一些比较典型的错例要做好标记,摘抄在“错题档案本”上,并标上出错的原因和出错率。经过多方面收集错例后,我们还要定时对这些错例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便日后使用起来更方便,更有参考价值。

2、建立错题分析表

如果每一个错例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解决的话,那将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阻碍教学的开展。经过详细地分析错例,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错例进行有层次的筛选。具体做法如下:①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错例,记录在错题分析表上。②“复错率”较高的错例作为典型错例,记录在错题分析表上。③较分散的错例,提取个别有价值的综合性较强的错例记录在错题分析表上。

3、上好错例分析课。

教学完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根据整理出的错例分析表,精心挑选一些存在普遍性的错例,以错例为素材,举行错例分析课。错例分析课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第一种方式:教师展示出普遍型错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独自订正错误。课后再根据这些错例出示一组模仿题,让全体学生进行训练,从而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第二种方式:教师展示典型错例,让学生分组竞争抢答指错、议错、纠错,提高学生分析错例的积极性。第三种方式:教师展示综合性较强的错例,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层层剖析错例。           

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去找错、议错、辩错和改错,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错题分析课还要经常坚持以各种形式进行,可以在新课中贯穿,也可以在知识小节后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在中期或期末复习时展开。总之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总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错题、收集错题、分析错题、改正错题、做对错题,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正确率一定会越来越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