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计算题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宣
(2017-05-02 22:06:38)
标签:
教育 |
四年级下册计算题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吴 必 宣
《新标准》中把小学数学分成"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个学段目标。从整体看,不论是哪一学段目标,都离不开计算,在小学学段,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一、各单元常见错误及分析
四年级下册的计算教学主要分布在第一单元《四则混合运算》、第二单元《乘除法的关系和乘法运算律》、第七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中。下面我针对四年级下册计算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
(一)四则混合运算常见错误分析
1、运算顺序错。
错例:44—(24+420÷70)
分析:此类错误从表面上看,是学生对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不够掌握,实质是对运算的意义不理解,容易被表面假象所迷惑,如65加35正好是100。65+35÷5—20这个算式的运算意义是这样的:65加上35除以5的商,所得的和再减去20 ,而学生却理解成了65加上35的和除以5,所得的商减去20
2、运算符号、数字抄错或者看错
错例:150÷3—40÷8
=50+5(“-”抄成“+”)
=55
=28
分析:很明显,此类错误的出现是由于学生抄写过程中“马虎”形成的。这样的错误不属于个别学生,学困生、好生都经常出现这样的毛病。什么原因呢?笔者观察发现,一是学生作业时不“专心”所致:边讲边做,边玩边做;二是不良习惯所致:闷头抄写,闷头计算,从不认真读题,凭“印象”写下去,又不回头检查。
3、乱用乘法分配律
错例:
=80÷(20+40)(错误地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80÷60
=1……20
分析:受乘法分配律这一运算定律的影响,好些学生出现了这类错误。
5、计算结果错。
错例:570÷3-11×8
(二)乘除法简便计算常见错误分析
1、没有掌握好乘法分配律
48×19+52×19
=3800
14×(40+8)
=14×40+8
=144+8
=152
分析:这两道题完全没有理解乘法分配律,改变了原来算式结果的大小。
2、混淆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72×125
=(8×9)×125
=8×125+9×125
=1000+1125
=2125
3、盲目进行简便计算
125×8÷125×8
=1000÷1000
=1
分析:让学生懂得简便运算必须以运算定律为依据。
(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常见错误分析
1、小数点没有对齐
5.2+3=5.5
分析:整数与小数相加减忘记了小数点对齐,尤其在口算中将整数右对齐,加在了小数部分。
2、小数点对齐,但是却没有用相同数位相加减
5.23+3.6=8.29
分析:一位小数与两位小数相加减时,虽然能将小数点对齐加减整数部分,但是学生由于受整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影响,在计算小数部分时,将一位小数十分位上的数加在了另一个加数的百分位上。也就是将小数的末位对齐。
3、在列式过程中不细心抄错数
4、计算过程中将运算符号写错
此处由于犯的错误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相同,所以不再重复举例。
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对策
那么,要怎样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
认真检查是杜绝小学生出现感知性错误的最有效方法。练习时,要求学生每次做题前先看清楚题目,做完题后要认真核对数字与符号,查看算式是否抄错,其次要查运算方法是否合理,最后要检查运算过程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久而久之,学生逐渐能养成良好的自我检查的习惯。
2.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笔者特别强调学生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格式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3.打草稿的习惯。
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本,打草稿时书写要工整,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把小数点对齐、条理清楚。我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书写工整、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打草稿的习惯。。
4.
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估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据平时的观察发现,学生在计算中所出现的错误,有时只要我们稍微注意估算一下,就可以发现。而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估算的习惯,他们往往在题目指明要估算时才去估算。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大略估计一下结果,计算后再与估算的结果比较一下,看是否合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二)巧用错题资源
1、让学生使用错题本
学生错题以后,过去,在作业上订正了事,时间长了就淡漠了,换了作业本,更是无从查找,学生心中无数,老师心中也无数,后来的复习补救就没有了依据。使用错题集以后,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集上,这就等于建立了台账,师生复习都有准确的依据。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一个有效且值得提倡的方法:让学生用好错题本。
首先,教学生建立错题本。包括以下内容
(1)随错随抄
要求学生把平常练习和测试的错题都摘录在错题本上,错题不过夜。
(2)分析错因
明确是由于审题不准确,还是根本不会;是由于马虎(计算出错、看错单位等),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是建立错题本最为关键的环节,也是改掉学生不良做题习惯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3)纠正错误
把做错的题在错题本上原原本本地抄一遍,或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在原题上记下自己做错的原因分析,以做警示。然后“再按解题的正确思路,一步一步规范地把原题做一遍,以便加深印象和逐步形成能力。如果此题有多种解题思路,可以在旁边用另一色笔把几种解法的简要思路写上”。
其次,教学生如何利用错题本
(1)经常阅读
错题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做到“同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为此,可以要求学生在单元总结和考试之前,拿出错题本,浏览一遍,订正错误,强化解题思路,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品质,成绩会有大幅提高。
(2)相互交流
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加上基础不同,每位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有差异,通过交流错题本,学生可以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扬长避短,以此警示自己不犯同类错误,达到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的目的。
(3)在错题中淘“金”
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通过经常阅读和相互交流错题本,学生可以逐渐改掉不良的做题习惯,并且能不断积累解题的方法,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教师上好错题分析课
1、注意收集错题资源
除了让学生把自己作业本上出现的错例记录在“错题本”上。教师对于作业中普遍存在或一些比较典型的错例要做好标记,摘抄在“错题档案本”上,并标上出错的原因和出错率。经过多方面收集错例后,我们还要定时对这些错例进行系统的整理,以便日后使用起来更方便,更有参考价值。
2、建立错题分析表
如果每一个错例都要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解决的话,那将会浪费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阻碍教学的开展。经过详细地分析错例,教师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对错例进行有层次的筛选。具体做法如下:①出错率较高的题目作为重点错例,记录在错题分析表上。②“复错率”较高的错例作为典型错例,记录在错题分析表上。③较分散的错例,提取个别有价值的综合性较强的错例记录在错题分析表上。
3、上好错例分析课。
教学完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后,教师根据整理出的错例分析表,精心挑选一些存在普遍性的错例,以错例为素材,举行错例分析课。错例分析课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第一种方式:教师展示出普遍型错例,指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发现问题,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然后独自订正错误。课后再根据这些错例出示一组模仿题,让全体学生进行训练,从而避免学生再犯类似的错误。第二种方式:教师展示典型错例,让学生分组竞争抢答指错、议错、纠错,提高学生分析错例的积极性。第三种方式:教师展示综合性较强的错例,让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层层剖析错例。
通过不同形式让学生去找错、议错、辩错和改错,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