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雍凉诗联
雍凉诗联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908
  • 关注人气:4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始大泽史迹:石羊河(198805010)

(2015-07-15 13:22:56)
标签:

凉州词

葡萄酒

祁连山

腾格里

夜光杯

分类: ●武始大泽史迹

 

武始大泽史迹:石羊河(198805010)

 

 

武始大泽史迹:石羊河(198805010)

 

 

    石羊河:武威绿洲腹地山泉两水自然河流的专用名称,主干流自武威城北松涛寺起,止东北进入民勤县境,过民勤绿洲又东北至尾阊湖即称青土湖。石羊河先秦名为昆仑赤水,秦汉史称狐奴水或谷水,魏晋称五涧水或马城河,唐宋史名白亭河,元明清史志称白亭水、五涧谷水、六峪水、石羊河、三岔河或达达河,民国仍称白亭河、三岔河、石羊河,或俗称红柳湾河,当代沿称石羊河或红柳湾河。民国后期,河西水利工程总队在勘查规划中沿用此名,统一将河西走廊东部的内陆河流命名为石羊河流域,因此近现代以来石羊河就成为武威绿洲最著名的河流名称。石羊河的上游,其源流分两段曲折而下;在武威城北松涛寺孟家柳湾西纳海藏河,东收杨家坝河余流,汇合后成主干流;由于沿河两岸上下河柳和红柳茂盛,自此武威县称石羊河或红柳湾河。正流由南向东北流,至民勤县界野猪湾合各河流余水,从蔡旗堡以下称大河或石羊大河。石羊河是武威绿洲腹地主要的山泉两水泄流的水口,由于地处石羊河流域中心地带,历史以来自然和人工环境变化不大,从古至今武威绿洲的这段古河道没有发生过大的左右摆动或变迁。其山水来源有四,西收西营河,中纳金塔河和马蹄沟河,东合杂木河及武威南山沿山北坡小沟小河洪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古河道常年有山水汇入,之后遇有山洪水则间有进入。其泉水来源为四河、两湖及各岔泉源泉沟。泉河四河为怀安河二坝河、清水河、大沙河、杨家坝河。20世纪60年代中期,各河出露泉水开始出现减少,80年代中期之前,尚有泉水常年汇入,之后泉水基本干涸。其两湖为海藏湖和雷台湖泉系,湖水均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干涸,并先后依靠人工水源维持补充。其较大的自然和人工泉系有东岳台、观音堂、皇娘娘台等泉源,有名的各岔人工泉沟有白洪沟、张英沟、南沟、水磨沟、梧桐沟、张兴沟、羊桐沟、南仓沟、北仓沟等50余条,经灌溉后余水分别汇入。从20世纪70年代以降,由于武威绿洲南部形成现代人工渠系控水,中北部打井抗早规模逐年空前,使地下水位严重下降,补充石羊河主干流的山、泉两水系统环境加速恶化,各泉沟陆续干涸断流,剩余泉沟至80年代中期已经大部干涸。祖国历史上,石羊河在正史中被初次记载,当数《汉书•地理志》所载“武威郡,姑臧”条后所引注文:“《地道记》曰:南山谷水所出。”此“谷水”即指石羊河。后来,又在《魏书•卷四下•帝纪第四》中曾详载此河泉水盛景:“初,世祖〔拓跋晃〕之伐河西也,李顺等咸言姑臧无水草,不可行师。恭宗有疑色。及车驾至姑臧,乃诏恭宗曰:‘姑臧城东、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余沟流入泽中,其间乃无燥地。泽草茂盛,可供大军数年。人之多言,亦可恶也。故有此敕,以释汝疑。’”此条证实,北魏时姑臧城北泉源密布,石羊河水量富足,以此曾被史家称为“水的姑臧”。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十》“都野泽”条中,对姑臧城北石羊河水系记载的最为完备,曰:“都野泽:在武威县东北。县在姑臧城北三百里,东北即休屠泽也,《古文》以为猪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泽,泽水二源,东北流为一水,径姑臧县故城西,东北流,水侧有灵渊池。……泽水又东北流径马城东,城即休屠县之故城也。……谓之马城河,又东北与横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凉州治。……其水侧城北流,注马城河。河水又东北,清涧水入焉,俗亦谓之为五涧水也。水出姑臧城东,而西北流注马城河。河水又与长泉水合,水出姑臧东揟次县,王莽之播德也。西北历黄沙阜,而东北流注马城河,又东北径宣成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泽、晏然二亭东,又东北径武威县故城东。……《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届此水流两分,一水北入休屠泽,俗谓之为西海;一水又东径百五十里入猪野,世谓之东海,通谓之都野矣。”考之石羊河的得名,应来源于明清之际凉州卫城北石羊河西岸设立有“石羊堡”、“石羊营墩”、“石羊大墩”、“石羊桥”等建筑物的记载,而所传此河畔常有石羊成群出入故名,可视为望文生意之杜撰。据编纂于明代中后期成书于清顺治十四年的《重刊凉镇志•凉州卫•兵防志》:凉州城北曾有以“石羊”命名的历史地名标志,如“石羊堡,县北三十里”;“石羊墩,县北二十五里”。据清康熙三十年梁份撰《秦边纪略•卷二•凉州卫》所载《边政考•凉镇永图•卷四》,在凉州城北亦有“石羊堡”的明确标记。据清乾隆十四年《五凉考治六德全志•武威县志•地理志》:“石羊堡,县北二十里”,并有“石羊桥,县北三十里”的记录。该志《武威县疆域之图》在北线古烽火台体系的“校尉营墩”北与“半截墩”南之间,则标有“石羊营墩”、“石羊大墩”的地名。该志《武威县水利之图》在“石羊堡”西北位置南沙河上标有“石羊桥”一座。1953年5月,在武威县设18区181乡12街的建置时,在第五区公所(永昌)曾增设“石羊乡人民政府”;1955年11月,撤销永昌区公所时,将石羊乡并入北仓乡;证明20世纪50年代“石羊”这一名称仍在武威县继续被使用。据1981年12月《甘肃省武威县地名资料汇编》“永昌公社”图幅标注,此地的张兴大队第六生产队尚有“杨家墩”、“石桥儿”等地名。此处的“杨家墩”应为“石羊营墩”或“石羊大墩”的讹传名称,“石桥儿”则为“石羊桥”的变异之称。石羊河由汇流点起,其正流一路向东北流,自南向北西收校尉沟、深沟、石桥堡、南沙河、北沙河等各泉沟余水,东纳白塔河、红水河(武威县名为红水河,民勤县称为洪水河)余水,过三忿堡进入民勤县蔡旗堡花寨子处,主流始称大河或石羊大河,其流归属民勤。历史上由于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的发生发展,以及主要城镇和农业垦区的变迁,石羊河主河道在民勤绿洲曾发生过较大的改道和大幅度迁徙。石羊河一名初次被记载在金石碑文中,从现有文献中考查,最早的应是乾隆十年民勤县重立《总龙王庙碑记》的相关文字:“大河之水,合石羊、洪水二支,而东北注焉。洪水一支,发源于武威县属之高沟堡,详载府县公署碑记。石羊河,即达达河是也,自蔡旗堡逆溯而上,西收三忿堡南、北沙河之渗漏,东收白塔河之余流。更溯而上,则校尉、深沟等堡诸水,观音堂、三盘磨、雷台观、海藏寺乱泉,交会而下十余里,遂成河。而穷源溯本,则以郡城西北清水河滩为吾镇大河之星宿。”石羊河一名初次被记载在地方志书,均同时出现在清朝乾隆十四年《五凉考治六德全志》之《武威县志》与《镇番县志》的正文中,说明此前石羊河已经正式定名并被广泛使用,并且得到了武威及民勤两县的一致认可。《武威县志•地理志》载:“白亭水,县东北,号‘石羊河’,其流注镇番,名小阔端海子”。此“号”者,证实石羊河在武威县民众之中很有知名度,且使用时间已经较长。由于石羊河从武威城北汇流各山泉为主干流,又是进入民勤县界南的主要水源,故在同期的《镇番县志》中记载地比较详细,为清代武威县的河流水系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其《地理志•水利图并说》记“河源:镇番河源有二,一名石羊河,自凉州城北清水河及沿路左右海藏寺、观音堂、雷坛、镇番龙王庙诸泉,北流十余里,至深沟等各堡各岔,东北俱入石羊河。沿河而下,东收白塔河余流。西收石桥堡各岔泉沟,及三岔堡南、北沙河余流,……此一支也。一为洪水河,发源于武威县属之高沟寨北,由五里墩入边,至蔡旗堡入石羊河,此一支也。盖合众小流而为一河,至蔡旗堡总名大河,分渠灌田。”并在《镇番县水利之图》中将武威城北主干流标注为“石羊河”,蔡旗堡野潴湾位置标注为民勤县南的“河口”所在。石羊河古河道及终端的变化,在明朝由于民勤绿洲大规模移民重新开垦,该绿洲农田灌溉用水大量大增,进入人为改造河道分段引流,故而正流从原大西河改道至大河干流,绿洲从西由东向如今位置移动,主干流绕行民勤县城东北流,最终没于连城遗址东北西渠、东镇广阔的腾格里沙漠500多平方公里的湖区范围地带,即历史上所谓古终端湖泊的“潴野泽”、“都野泽”、“休屠泽”、“小阔端海子”或“青土湖。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后,石羊河流域区域性气候一直趋于干旱,加上后来民勤绿洲人口激增,无节制开荒耕种,用水量不断大增,湖区已发生全面干涸,地表景观尚为芦苇杂草湖滩荒地,古“潴野泽”水泊已经完全消失。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民勤绿洲上游来水减少,并且进入现代人工高标准渠系控制时代,大规模打井开采地下水量过大,造成湖区地下水下降速度过快,致使该区“青土湖”地表水完全干涸,古湖底裸露又为流沙全部覆盖,风积沙层厚达1-3米间,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 ——白  明编纂《武威市水利志略•河流泉源(初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