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控# 《灌裝葡萄酒或被踢出局》

标签:
杂谈 |
小李在北京的家樂福紅酒專區做銷售工作,他向記者介紹,通過每月的銷售量統計顯示,國內的紅酒銷售情況不容樂觀。很多顧客來選購紅酒,都是以進口葡萄酒作 為首選,先看產地,特別是標注法國地區的品牌很受歡迎,其次是名字,如果是個較為洋氣的名稱相對比較吸引人,而價格則是最後的參考標準。相比,只有少部分 中年顧客對國內的張裕、長城等品牌較有感情,特別是92年解百納銷量最好,除此之外,國產幾十塊錢一瓶的紅酒銷量也比較穩定,價格低廉這也是國內紅酒唯一 的競爭優勢。
作為進口酒的一分子,十六區酒業公司進入中國僅兩年時間。“今年經濟不是很景氣,與2011年同期相比,公司的業績仍然有30%的增長。”十六區酒業公司 經理彭靜告訴記者。作為國產葡萄酒的龍頭企業,張裕去年的表現并不樂觀。過去一年中,張裕的業績增速在放緩,今年一季度銷售收入下降8.5%。張裕葡萄酒 的市場工作人員李先生向記者介紹,之所以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源於張裕的市場戰略80%集中在沿海一帶,而這與進口酒的競爭形成了高度重合。
除此之外,王朝,長城等大公司的業績去年也略顯疲態。目前從數據上來看,國產紅酒在與進口紅酒的競爭中已略遜一籌。
品質為王
對於對規模的工業化的葡萄酒生產企業,面對日益涌進的進口葡萄酒,除了價格上的競爭優勢以外,在品質上也該下足工夫,品質上的提升是葡萄酒生產企業持續競爭力的唯一法寶。
近年,隨著葡萄酒銷量的增加,國內的灌裝葡萄酒開始在市場上出現,灌裝葡萄酒簡單而言就是勾兌酒。記者通過百度找到了一家從事灌裝葡萄酒業務的機構。通過 電話交談了解到,他們負責國外酒廠大批量的進口葡萄酒,分銷給在國內注冊商標的商家,然后集中灌瓶,最後流向市場。
紅酒專家宋平向記者介紹,很多灌裝酒的品質極差,比如從國內進口10噸葡萄酒,進行勾兌后就變成了30噸,這就導致了國內的葡萄酒的品質極差,甚至造成了安全的隱患,嚴重影響了整體行業的發展。
《葡萄酒行業準入條件》的出臺相對保護了規模生產企業,嚴格的設立了門檻障礙,特別是對原料供應量,生產總量都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無形中把一些灌裝企業踢出了行業,對提高國內紅酒品質卻是一大利好。
近兩年,國內葡萄酒生產廠家也在提高酒的品質上下足工夫,部分企業投資建立的紅酒酒莊就是一個鮮明的例證。特別是寧夏賀蘭山東麓紅酒產區的成立也引來了各 界投資人的關注。業內專家認為,相對於國產、大廠的葡萄酒,酒莊酒的個性要更強一些,自己生產的、能夠代表這一產區的特色和品質。因產區、品種、土壤、氣 候變化均會影響一款酒的品質,因此,酒莊酒在原料、工藝方面更加精細化,質量容易控制,也更容易出高端產品。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目前酒莊酒并不適合目 前國內的消費習慣,更適合國外體驗式消費的特點。酒莊和品牌的沉淀是綁在一起的,寧夏、西安、新疆等地的酒莊酒也都呼之欲出,想通過酒莊來提升品牌從而達 到擴大銷量的路子,短期內無法實現。”
行業專家容健對記者講到,“就目前國產酒所面臨的生存現狀,雖然危機重重,但也是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我國的電器行業、汽車行業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現實 是,如今一定要買進口電視、一定要買進口汽車的人在逐漸減少。進口酒的增量勢頭很猛,利潤也很好,但是國內葡萄酒企業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三年五年甚至 更長的時間,都需要在煎熬中踏踏實實的度過。”
打造文化品牌
西方葡萄酒發展歷史久遠,文化底蘊濃厚,對葡萄酒文化的認知深刻,完全融入了人們的生活當中,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反於現實中國來說,葡萄酒文化氛圍嚴重缺乏,猶如國外缺乏中國幾千年的白酒文化一樣。
紅酒文化的匱乏,源於國內消費者飲酒習慣上的差異。比如白酒起源於中國,每個人都對中國的白酒文化略知一二。相比飲用紅酒,近年方開始流行,公眾對紅酒文化的一知半解也在情理之中。
作為紅酒生產企業,自然承擔著紅酒知識、紅酒文化普及的責任。業內專家表示,只有消費者增加了對紅酒文化的理解,在消費時才不會出現盲目消費,跟風消費的行為,這也有助於國內葡萄酒行業向著深層次發展。
對於紅酒生產企業,傳播國內特有的紅酒文化,并將其文化滲透在品牌之中,使期文化的含量成為品牌價值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品牌競爭力的核心體現。目前,享 譽世界的紅酒品牌都有隸屬於自己的文化專利,無一不經歷了數百年的沉淀積累。比如羅曼尼·康帝,創於1760年,目前的價格在7萬元到25萬元不等。拉· 塔希,創於1869年,目前價格在也在2萬元到15萬元之間。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業內人士指出,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需要長時間沉淀的過程,也是在提高品質的同時,擁有持續競爭力的不二選擇,而一味玩“年份”的概念,最終只會眼睜睜地將市場拱手送人。
只有消費者增加了對紅酒文化的理解,在消費時才不會出現盲目消費,跟風消費的行為,這也有助於國內葡萄酒行業向著深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