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尼亞加拉瀑布底 濕身暴走狂囂

(2010-09-23 00:53:51)
标签:

旅游

■氣勢磅礡的一邊是加拿大的馬蹄瀑布。

加拿大跟美國的關係唇齒相依,好多東西都互相分享,就連景點都唔例外。尼亞加拉大瀑布( Niagara Falls)正正位於兩國之間,以往由美國參觀已經好好 feel,不過原來從加拿大出發,感覺是……震撼!

「外檔」賞瀑

可能不少香港人對尼亞加拉大瀑布這名詞感到陌生:「位於美國同加拿大之間的瀑布,不是叫尼 加拉瓜大瀑布咩?」無錯!不過經翻查之後,尼加拉瓜( Nicaragua)是中美洲一個國家,跟這條河沒有關係。而小記也認為 Niagara(音:賴厄瓜)譯做尼亞加拉更為貼切,總之係同一條瀑布啦。
既然兩國都可賞瀑,哪邊較好看呢?美國那邊的瀑布以每秒鐘 60萬加侖洪水衝擊下游;加拿大一方則有個震撼水長城。為什麼?因尼亞加拉大瀑布的觀賞位置,處於一個彎位之中,像賽車跑道,美國觀賞台在「內檔」位置, 而加拿大則在「外檔」,試想想如果觀看越野賽車,站在「內檔」,還是站在「外檔」看着賽車衝埋來刺激?

 

興奮淋雨通船走

旅客都會乘名為霧中少女號( Maid of the Mist)的觀光船往瀑布底參觀。以往拍攝瀑布,都是站在最近的位置取景,但現在遊客只要在綠色佈景前影一張相,經過電腦加工將你同瀑布重叠起來就是。講 真,我並不太喜歡這方法,來到這裏當然希望以實景拍攝,電腦加工不單止失真,還欠缺了旅行的意義吧!
20分鐘的船程,船隻先後會靠近美國瀑布和加 拿大一方的馬蹄瀑布,到達瀑布底下時就像黃色暴雨一樣,身體感受的震撼力大於視覺的享受。即使有膠雨衣雙腳都必然濕透,同行德國記者 Tony,可能因為首次近距離觀賞大瀑布,最多雨水之時他興奮到通船走,就像踢波士哥了一樣,真係唔驚跣死。

 

瀑布遊 Level 1-4
尼亞加拉大瀑布有許多門票選擇,刺激程度一級勁過一級,任君選擇:
1.

入口處買的 20分鐘觀光船遊覽,成人約$118

2.

如果時間充足的話,遊覽套票連遊覽船、漫步瀑布及尼亞加拉大瀑布 4D影院,需時最少半日,


3.

於瀑布附近的高架吊車遊覽尼亞加拉河活動,一架吊車載住十幾人衝過對面岸,相信都幾好 feel,成人約$89。

4.

未夠激?還有 Niagara Break Free套票,除了原先的吊車飛越尼亞加拉河之外,還有快艇勇闖激流、酒莊觀光及蝴蝶生態園等,票價唔平!

加拿大冰酒舉世聞名

在尼亞加拉,比起瀑布更龐大的,還有釀酒業。資料顯示這區至少有 25個大型的釀酒廠,到處都是果園,原因無他,加拿大天氣靚絕,土地平坦而廣闊,雨量又適中,是種植葡萄的好地方。
早 已鎖定目標一試聞名世界的冰酒( Ice Wine),加拿大是世界冰酒其中一個主要生產地,酒莊導賞員說雖然冰酒的發明相傳來自德國,但由於德國並非每年都會落雪,相反加拿大天氣穩定,葡萄有足 夠的 100天成長期,然後才進入 12月至 1月的霜雪期,葡萄剛好甜美又養足水份,續被冰封在葡萄之內。雖然導賞員努力講解葡萄種植和釀酒過程,但為食的我則偷偷地走入果園偷食葡萄,就連隔籬人哋 的葡萄園都唔放過,發現即使葡萄來自不同農夫種植,但質素也差不多(幸好小記的行為未被農夫發現,哈哈!)。
另外,小記以前都曾經到訪葡萄酒製作工場,除了覺得場內特別凉爽之外,都沒有其他感覺。不過 Inniskillin的釀酒工場,有一陣陣葡萄果香味傳出,除了因為剛完成壓榨葡萄汁外,果實質量好也導致果香四溢。

 

三大冰酒葡萄果味濃

一般的酒莊觀賞團,通常都是了解釀酒過程、酒莊背景等,然後品嚐佳釀。不過今次因着印度的記者一句:「 I go to drink now.」我們就直接去到酒窖品酒。
三 隻不同的冰酒包括 Riesling、 Vidal、 Cabernet Franc,如果希望冰酒要好飲夠醇,用玻璃杯都未夠好,用水晶杯效果最好。味道方面, Riesling及 Vidal較重葡萄味, Cabernet Franc則是以紅葡萄釀製的冰酒,味道不同,而 Vidal更是三隻冰酒之中最甜。雖然它們都只得 9%的酒精濃度,但品嚐了三小杯後很快都面紅耳熱,真係唔講得笑。

Inniskillin

放大圖片

■作為酒莊的公關,不單止要對每種酒都有認識,仲要好飲得。


Wet in Niagara Falls

溫馨提示:去尼亞加拉大瀑布玩必定濕身,唔想部單鏡反光相機整濕甚至整壞,可以準備一個 A4大小的透明膠袋,然後開一個同鏡頭圓周一樣大小的洞,套在鏡頭與遮光罩之間,咁就唔怕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