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纪律的节奏——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标签:
怀特海纪律受教育者节奏首创精神 |
分类: 教育杂谈 |
阅读应该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姿态,其动力来自对于空白的恐惧。在经历了一段有酒无书的疲惫生活后,我感觉自己的灵魂被冲刷得只剩下了皮,于是恐慌如潮水般涌来,知识和文化储备的断层导致的的饥饿让我有一种无力的感觉。我对自己说:你必须看书了,否则会饿死的。所以我就拿起了这本——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1861—1947年)是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和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本书则是他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全书一共六个章节,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与纪律的节奏》、《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古典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大学及其作用》,涵盖了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应该说,他的教育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
本书第一章试图解决的问题是教育的目的。因为目的就意味着方向,只有清晰明确的目的才能够让奋斗更加有力。在这里,怀特海首先批评了教育仅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的看法,因为知识仅仅意味着过去,而过去只有在有助于理解现在的前提条件下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教育其实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其核心问题在于使知识充满活力。在这里,怀特海虽然并没有对教育的目的下一个清晰精确的定义,但他已经强调了五彩缤纷的生活对于教育自身的主题性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专业化的作用。最后,他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风格。他认为风格是力的塑造,也是力的约束,是智者的最高德性,无处不在。
在《教育的节奏》这一章中,怀特海论述了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整个流程的一些共同性问题,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这三个概念来阐释智力发展的阶段。这是将黑格尔提出的概念——命题、反题和综合——在教育领域的扩展和延伸。浪漫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是处于直接认识事实的阶段,只是偶尔对事实做系统的分析,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精确阶段也代表一种知识的增加和补充,虽然知识的广泛的关系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从属于系统阐述的精确性。综合运用阶段相当于黑格尔的综合,这是补充了分类概念和有关的技能后重又回归浪漫,也是结果,是精确性训练始终追寻的目标。当然,这三个阶段并非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并存于一种循环之中,虽然在每个年龄段会有不同的侧重。
这三个阶段周而复始的循环周期交织在一起,整个过程作为发展中的小漩涡又受到一个具有相同特点的更重要的循环周期的控制,这就构成了节奏,而节奏正是智力发展的表现。智力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拥有智慧。而通往智慧的唯一的道路是在知识面前享有自由,但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取有条理的事实的时候保持纪律。自由和纪律是教育的两个要素,这就是所谓的“自由与纪律的节奏”。一种设计完美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而自由则应该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的机会。自由和纪律这两个原则并不对立,在教育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但是有一个纪律占主导地位的中间阶段,整个智力发展其实是由多个自由——纪律——自由这样的三重循环阶段交替构成。也就是说,在各个阶段的发展中,每天、每星期、每个学期都有若干较小的漩涡,它们本身又包含着三重循环。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或者也就可以说,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是摆脱知识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的阶段,这时候细节退回潜意识的习惯中。在这里,怀特海也提到了教师的作用。他坚持认为人类发展的本能来自于内部,即发现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纪律是自我约束,成果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首创精神。那么教师的作用就是双重的:他以自己的人格和个性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创造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和更坚定的目的的环境。他的作用是避免浪费,因为浪费在生存的较低级阶段是自然的进化方式,到了高级阶段却必须被摒弃。由于教育从整体上说不过是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战生活中的各种直接经历,用有关的思想和恰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出现的情况,即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并体验生存的探险。而所谓生活的艺术,其实是人的各种活动的最完美的实现,表现了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在面对环境时所具有的潜力。基于这样的前提,节奏的作用就不言而喻。这个过程其实是这样的:人的大脑在一个新环境里发展的第一步程序,是在众多杂乱的概念和经验中进行某种推论活动。其实这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一个逐渐习惯于奇特想法的过程,想出问题并寻找答案的过程,设计新体验的过程,注意新的探险活动会引起什么结果的过程。为了说明这些,怀特海还特意举了一个例子,即看星空:在教师的观念里,儿童是被送到望远镜前去看星星;而在那个儿童看来,他得到了机会可以自由地去观察那片灿烂的星空。
在教育实践中其实我们常常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首创精神和训练缺一不可,但训练又往往会扼杀首创精神。这样的痛苦在文科教育、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当中同样存在,而这恰恰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中必须具备的三种主要的方式。在这里,怀特海并没有以一种很清晰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三种教育方式之间的配合比例,但是他在批评了柏拉图式的文化的最大缺点,也就是完全忽视了技术教育是作为理想人完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之后,即教育必须重视自然、重视学生的躯体而不仅仅是精神,还提出了一个直至今日依然对我们的中等教育不乏启发意义的观点,那就是:文学知识本身并不特别重要,唯一重要的是这种知识是如何学习的……文学之所以存在,只是为了表达和扩展构成我们生活的那个想象的世界,表达和扩展我们内心的王国。这就直接命中了素质教育的奥义之所在。
而对于当前处境日渐艰难的古典文化的教育,怀特海也以拉丁文教学为例阐明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学生必须伴随着学习体验到启蒙感:你知道你正在发现某种东西。因为“语言体现塑造该语言的民族的精神生活,每一个短语和单词都体现了男人和妇女们在犁地、照料家庭、建造城市时形成的某种习惯性的概念”。因此他重提提桑德森的名言——他们通过接触来学习——并以此倡导接触式教学法。我想他所意欲强调的应该不仅仅是对于原典的接触,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生存环境和日常氛围的重视。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无法改变社会,但是我们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小团体的氛围,可以在自己可以影响到的领域内实现自己的理想,正如前文所说,“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如果我们不仅能够“目睹”,而且能够时常接触伟大崇高,或者是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那么我们的躯体和灵魂或者也会更多一些书香气吧。
大学存在的理由是,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为一体,对学术进行充满想象力的探索,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大学及其作用》中,怀特海充分地表达了他对想象力的渴望和推崇,而这,或者恰恰是我们当前的各级教育所最忽略和匮乏的。如果我们当前的教育能够少一些应试、少一些功利的要求、少一些硬性的规定和强加的灌输,我们的学生是否会因此而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想象?他们是否会因此而具备更加强大的思维能力?他们的心理是否会因此而更健康?他们的世界观是否会因此而更成熟?他们未来的生活是否会因此而更加幸福美满?我不确定,但是我相信。
怀特海说:“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方式”。那么我想这样的生存方式一定是快乐而充实的。其实阅读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当我在浩瀚的思维之海中遨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滋润和满足。阅读能够给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思维上的挑战,更多的是精神养料的补充。如果人真的是有灵魂的话,那么我相信此时此刻的另外一个我一定长大了许多。
2006-7-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