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读不厌斋的博客
读不厌斋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43
  • 关注人气:4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灵飞经》的是是非非

(2014-11-25 09:05:08)
标签:

转载

分类: 书法
原文地址:关于《灵飞经》的是是非非作者:
《灵飞经》帖是一卷道教经典,为唐代开元年间的墨迹写本,秀丽清劲,神彩飞动,是写经中的精品。作为小楷法帖,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但关于它的是是非非,千百年来一直不断。最近,作家西门弘一采访了小楷书法家郭清银,侃侃一夕谈,偏偏说是非——


  西门弘一(以下简称西):清银先生,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等领导同志出访台湾,所选赠送礼品中,就有你的小楷书法作品。你的小楷作品又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西部书展。我看到一位作家写你的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这样写道:“郭先生临写的《灵飞经》让人莫辨真假,叹为观止——让我和很多书法家、爱好者都生生地感到钟绍京复活再世;而他以灵飞经笔意创作的小楷书法灵动而遒劲,流美而峻健,有挺拔之骨,无媚俗之气。赏其书,美不胜收,如入《红楼梦》之大观园,佳木葱茏,奇花闪烁,清溪泻雪,石磴穿云,更见曲径通幽,再觉有凤来仪,稻香村杏帘在望,潇湘馆凤尾森森……一言以蔽之,那就是:神清气爽,心舒意畅,怎一个美字了得!”

  郭清银(以下简称郭):谢谢了,我还“在路上”!的确,我酷爱《灵飞经》,如饥似渴地临习、揣摸、研究《灵飞经》,几十年锲而不舍。我对灵飞经的书法艺术怀着一种崇仰之情,对钟绍京简直就视如知己朋友。可以说,我天天在与钟绍京晤面、交谈,以毛锥切磋,用毫颖对弈,“一日不可无此君”!《灵飞经》哺育了我,滋润了我,我应当为弘扬《灵飞经》的艺术创造竭尽绵薄之力。

  西:可是,从现有的资料显示,关于《灵飞经》出自钟绍京手笔的说法,起自元代袁桷、明代董其昌,二人皆指《灵飞经》为唐人钟绍京书;而清朝王澍、钱泳则认为是唐代经生所书;启功先生也认为“钟绍京书”为“臆测之论”,“实是自古鉴赏家的一项通病”……对于这一公案,你的观点是……?

  郭:古人这两种判断似有一定道理,但都显得依据不足。启功先生是我敬重的学者书家,尊为师长。但我赞同的是古人中的前者——《灵飞经》确为钟绍京所书,并且是钟绍京全面、灵活地汲取了中国小楷书法历史演进中的艺术创造,总结性、标志性地书写出《灵飞经》,成为体现我国唐楷法则、小楷法则的最高典范,达到了中国小楷书法艺术的巅峰。同时我认为,只有钟绍京才有资秉和可能完成这件登峰造极、精妙无比之作。

  西:清银先生,我听说你每天的“功课”之一,就是静读经帖,日复一日,长年不辍。读帖之后,发笔作书,写字之前,先行练习一百竖画。你认为写小字竖画难为,最考功力。你在“每日一百竖”的基本功训练之后,进入临帖,与古人交流——与钟绍京晤谈与对弈。我想,你的这种经历很容易使你对钟绍京产生感情——可以这样说吧?我想问,你断然认为《灵飞经》必为钟绍京所书,是这种感情使然呢,还是有别的理由?

  郭:我当然有我自己认定的理由!

  钟绍京不是人们杜撰的人物,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钟绍京,字可大,生活在唐代的659至746年间,新旧唐书均记他是虔州赣人——今天的江西赣州人。他是三国时魏国太傅、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第十七代世孙。史称钟太傅繇为“大钟”,称钟绍京为“小钟”(史上亦称钟繇钟会父子为“大钟”“小钟”)。绍京幼时家贫,出身微贱,完全凭个人才干也就是出色的书艺或者先是“书技”吧,得以在京都长安府任职。最初只是个司农录事,抄抄写写——当然是小楷啦——官职卑微,但其书法艺术卓尔超群,因而得到兵部尚书、也是当时的大书法家裴行俭推荐,破格提拔到皇权核心机构“凤阁”任职,成了皇宫里的大手笔。《旧唐书》本传称:“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可见,钟绍京不仅擅小楷,亦擅榜书且技高一筹。要知道,当时朝堂之上位高权重又能书法者大有人在,钟绍京若非技压群雄能够在天子脚下涂涂抹抹吗?当然,这中间也不排除有的重权在握者或某些风骨文人不屑于去写那种字。我认为,钟绍京在做大官(人称“江南第一个宰相”)之前,他只是一个以写字为职业的人,然而这段经历练就了他雄厚的书法基本功,为他创作出《灵飞经》这样的佳作打下了一个书家必不可少的基础。

  西:你说的这些不无道理,但我觉得……

  郭:你听我说。作为著名书法家钟繇的十七代世孙,书法艺术因子的“非生理性遗传”甚至是“隔代遗传”表现于耳濡目染,长期浸淫,精神激励诸多方面。远祖钟繇大书法家的光环对于某些后人来说可能是个副作用,但他无疑对钟绍京艺术人格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远祖的荣光在几百年间持续不断,身边又可能有他的书法作品随时把玩揣摸,这就是一种难得的“艺术气场”。这对于培养书法兴趣和实际学书者都是极其重要的。设想一下,如果钟家几代人都在开妓馆赌场,在那样一种“气场”中成长的青少年要成为《灵飞经》书者的概率就微乎其微!即使是历史上的“大钟”和“小钟”,其间的年代相隔大约也是五百一十六年,这种在一个家族中(当然也是在一个国家中)几百年才产生一个的人物,从钟繇的小楷经典《荐季直表》到钟绍京的《灵飞经》就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家学渊源紧密相连的一种因果。当今艺术界之子女承继父业母业者,大有人在,在其他行业也不乏这种现象,也足以证明“家学渊源”一说不是虚妄。

  西:你刚才强调了家学渊源的重要性。可是……

  郭:我决非主张“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打洞洞”。我更强调天赋与勤奋结合的必须性。学书法没有一点天赋不行,仅有天赋没有日日临池、蜕笔成山的训练也不行。前人也说“一艺之学,必智行两尽。”“智”即天分,“行”即后天的努力。中国的文字虽然开始是象形文字,但越是发展便越是走向了抽象。中国书法就是一种有类音乐一般的以抽象来表现形象、抒发情感的艺术。这当然离不开天赋。但书法的表达手段是墨线,其点画、结字、空间布白的千变万化不仅是书家个性的体现,更是人间万绪的传达方式,而其墨线形质的高下,结字造型的个性表达,出乎意料的空间经营,出神入化的墨分五色,取决于书者所下工夫的多寡。在书法创作中,如果说草书是“灵感第一”的话,楷书则是“功夫第一”,尤其是《灵飞经》这样的小楷精品,一点一画无不精妙,一字一行全在法中,没有千锤百炼,让时间的“工夫”变成艺术的“功夫”,“百炼精钢”岂能化为“绕指之柔”?仔细研析《灵飞经》的每一个字,可以感到钟绍京的卓越才华得益于从少时开始、长年不断的勤奋好学,刻苦磨练。

  西:对,“智行两尽”,很有道理。清银先生,你的基本功训练——“每日一百竖”不也是一个明证吗?另一方面,我想,历史要成就一个人,肯定有它的必然性和继承性在里边。

  郭:我们想到一块来了。我的第三个理由就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上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西晋东晋,北朝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书法艺术总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在这种继承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某一种书体也始终逃不过萌芽、发展、完善的过程——当然,它最后也难以避免自己的凋败与衰微,特别是当它故步自封,不以开放的态度吸收新的文明元素以充实自己的时候。以钟繇代表的楷书而论,也是如此。钟繇的《荐季直表》等固然是小楷经典,确实高古,但它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钟繇作为“书祖”,赞其作“无上太古法书”则可,捧为“天下第一妙迹”则未免失当。今也有行家里手从陈撰裴注《三国志》中并未提及钟繇书艺超迈而分析推断:在当时就有对大钟书法不以为然者。钟繇那时楷书还在草创之初,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萌芽发展阶段就臻于完善,创造巅峰。人们在欣赏法书的过程中往往可能产生一种“审美定式”,让我们流连于某一碑帖独特的美质,并以其为标准判断别的作品,符合者则纳,不符者则拒。如此这般,尚可理解。而人们应当警惕的是,将某种思想观念或审美对象凝固化,神圣化,以至只见其美质,不见其缺憾,只是集体无意识地对之顶礼膜拜。这等于陷入迷狂,在这种情况下,还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吗?钟繇“创楷则”不假,但他的时代主流还是隶书,而据传他本人最为精妙的还是这种“八分书”。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书家,是他草创了楷书这一书体,而楷法的完美形成还要等到唐代。“唐人尚法”这一说,主要还是指楷书而言。钟繇的十七代世孙钟绍京正生活在这个完善楷法的时代,他也无愧为“大钟”的继承者,以自己书写的《灵飞经》将小楷艺术发展到了极致。可以说,是钟绍京以《灵飞经》为标志而完善了小楷的艺术法则。小楷艺术从萌芽到完善,至少用了五百年时间。这期间,王羲之等人也有贡献,但王羲之的精力集中在行书和今草艺术法则的创制,即便“书圣”,虽可能兼擅各体,但也只可能在一二体上成为艺术法则的制定者。

  西:那么,正是基于这样的美学认识,你才认定《灵飞经》是为钟绍京所书,才拼命吸取它的营养,得其形,求其神,最后形神皆备而又从中生出自我,在当代书坛的小楷书法上占领一席显著的地位。但是,容我再向你提出一个也许会令你扫兴或沮丧的问题——《灵飞经》,说句老实话,我也很喜欢,但是,为什么有的学者著唐代书法史不列钟绍京和《灵飞经》?为什么有的人贬低《灵飞经》是“馆阁体”——没有个性?

  郭:有的书法史不列钟绍京和《灵飞经》,留下的是一个令人遗憾的盲点。而认为《灵飞经》是“馆阁体”,无个性,则完全是一种误解。有清一代,科举取士时几乎是书法与文章平分秋色,不少读书人均以《灵飞经》为蓝本。当这些学子不是以艺术为指归而是以中举为目的时,他们仿着写出来的“灵飞经”字体便失去生气,缺乏创造,千篇一律,成了“馆阁体”。另一方面,最近二三十年来,不少人耐不住寂寞,不愿立足于传统苦练基本功,一味追求“个性化”即范曾大师将其归纳为“狂、怪、脏、乱”的书风,因而他们只感到《灵飞经》“工整划一”(实应说“浑然一体”)的表面,并未看出其变化万端的内核,就轻率地说一声“馆阁体”便扬长而去。这不是一种负责的、令人赞赏的艺术态度。而《灵飞经》本身则个性十分鲜明,不必说有书法修养的人,即便是一般读者,只要将《灵飞经》与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赵孟睢都橱龃贰⒒频乐堋妒菔返刃】浞旁谝黄鸨冉希谎劬涂吹贸隼础读榉删酚胫诓煌胰萌擞∠笊羁蹋獠痪褪歉鲂韵拭鞯闹っ髀穑

  西: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为一个《灵飞经》的受益者和颇有造诣的小楷书法家,你应该明白钟绍京作书是如何的湛思渺虑,或者你就谈谈《灵飞经》的艺术美学特点,以便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好地欣赏它或者学习它吧!

  郭:我之所以反对说《灵飞经》是“馆阁体”,确实是长久研习、仔细揣摸得出的结论。首先,在整体谋篇上,它表面看似整一,实际上纵有行,横无列,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故其风姿俊逸,神采飞扬;其次,在用笔上《灵飞经》的使转、提按、顿挫、迟速等等极其隐蔽而精心,故其点画虽然一丝不苟而又变化多端,妙趣横生,虽露锋顺入居多,但在流畅中求稳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明代大家董其昌的话来说是“笔势圆劲”;第三,在结字上,《灵飞经》造型优美,结构精巧,于飘逸中见稳妥,于典雅中见遒劲,它的大小、长扁、正欹、聚展极其自然而然,但又难以捉摸。总而言之,它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精心顾盼照应,匠心独运,水到渠成;它在严谨楷法中渗透着行书一般流畅飘逸、柔中带刚的气韵,动人心魄,令人着迷!

  西:我也被迷住了。最近我读到《灵飞经》的放大版本。将大字缩小者好看,而将小字放大住住不好看,而《灵飞经》小楷放大后仍然是那么神完气足。这也证明其功力不凡吧?再说,《灵飞经》的版本众多,在版本方面也引出一些“是是非非”。

  郭:你说的不错。《灵飞经》的刻本流布最广的是《渤海藏真帖》和《滋蕙堂墨宝》。《望云楼帖》也收有钟绍京此书。据启功先生的看法,《望云楼帖》中的四十三行略肥,且注意笔画起落处的顿挫,比较接近于绍京原作。相反,流传最广的“渤海藏真”“滋蕙堂”两种就可能“失真”。是呵,唐代极盛,丰腴为美,不喜“燕瘦”,偏爱“环肥”,这完全是有可能的。但这两种版本如果说略有“失真”,但它决不“失美”,其刻工的创造性也不容抹杀。翁同龢收藏的四十三行墨迹确实让人得见唐人真迹,毫锋墨彩宛如当年,但某些笔画比如“人”字之捺画,较之刻帖确乎“肥”了一些,我觉得让人在欣赏时稍微有不十分协调之感——这大概是我这样的《灵飞经》“铁杆粉丝”不得不说的一个小小遗憾吧!我还见过一个大约是民国时期的版本,黑红双色印刷,尚需进一步研究。

http://s6/mw690/001oIsJrgy6NRp3D6Tj15&690

http://s8/mw690/001oIsJrgy6NRp3G1HF17&690

http://s3/mw690/001oIsJrgy6NRp3IBaOa2&690

http://s7/mw690/001oIsJrgy6NRp3L5LEf6&690

http://s11/mw690/001oIsJrgy6NRp3NLyq5a&690

http://s11/mw690/001oIsJrgy6NRp3QTgu0a&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