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年间,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
珐琅彩瓷器的两大特点第一,现存数量少。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高,制作一件珐琅小瓶往往要精描细绘3—4个月,所以传世的作品数量很少。第二,没有完全相同的珐琅彩。素胎入宫后由宫廷画师自行选择绘画图案,每件珐琅器都是单独绘画而成。珐琅彩“古月轩”瓷,也就成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珐琅彩瓷器的鉴定要领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的非常少见。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器和动物摆设品。底釉:为纯白釉,不偏青也不偏黄,釉面光滑,洁净无疵。珐琅彩色:色彩鲜艳柔和,很少为纯色,多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在同一件器物上可以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余种。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的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比底釉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用手触摸时有明显感觉,若用10倍放大镜观看,还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
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的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工笔画,且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如康熙朝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包括红、黄、蓝、绿、紫、胭脂色等,特点是有花无鸟,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要略逊一筹。雍正朝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继承了雍正朝的风格,但技艺却没有前朝严谨,而且还出现了粉彩兼珐琅彩之间的作品。
珐琅彩和粉彩的区别1.珐琅彩彩色繁多,有十余种不同的颜色;粉彩釉的色彩总数虽然多于五彩釉,但在同一器物上还是不如珐琅彩丰富。2.珐琅彩料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即可摸到;而粉彩釉是用一层薄薄的釉水涂上去的,表面很平坦,没有凸起的感觉。3.珐琅彩的色调非常艳丽美观;而粉彩则相对逊色一些。4.珐琅彩料较厚处的釉面有极细的开片,并有明显的玻璃质感;粉彩不存在开片的问题,且无玻璃质感(不反光)。5.珐琅彩没有蛤蜊光晕散现象;粉彩器则有极美的蛤蜊光晕散在色彩周围。
我收藏的此珐琅彩古月轩款丹凤朝阳纹观音瓶,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直腿到足。造型秀美端庄,外壁丹凤朝阳纹,花枝横纵延伸,丹凤丰硕艳丽,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胎釉洁白莹润,衬托彩料色泽明丽,尤其松渲染出深浅层次,立体感强烈。底以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篆书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