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2020-09-19 00:03:57)
标签:

大明

洪武

青花

松竹梅岁寒三友纹

鸡首壶

分类: 瓷器收藏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洪武,是明代第一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他生于1328年,薨于1398年。25岁参加元末农民战争,于1368年取得天下,建国号为明,年号洪武。

    洪武的含义,一是因为朱元璋姓朱,朱乃红色的意思.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并加入明教(又称拜火教),所以用洪字谐音红。武皇帝的意思可想而知,意思是朱元璋靠武力取得天下,所以年号洪武。二是元代国俗尚白,按照古代王朝五德更替的正统说法,元为金德(金色白),明为火德(火色红),火克金。所以朱皇帝用火德取代元帝金德,是天命所归。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洪武时期,大局初定,北方未宁。需要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国家内忧外患,帝王本身也不得安宁,没有太多时间和机会享受。所以明初提倡节俭,朱元璋本人也身体力行。明初洪武二年,官窑开始在景德镇建立,当时未命名为御窑厂。给宫廷提供瓷器的还有龙泉窑等窑口。(景德镇为饶州府,龙泉为处州府)行移饶处等州烧造(《明会典 陶器》)。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洪武时期,由于朱元璋个人喜好,釉里红瓷器得到大发展。一般情况下,釉里红瓷器因为烧制难度大,比较罕见,各朝代存世瓷器,青花瓷至少十倍于釉里红瓷器。但洪武朝是个特例,釉里红瓷器常见,青花瓷器极为稀罕。这或许是由于明初红色被朱元璋大力宣扬推广的原因。而青花瓷,一反元青花发色亮蓝的优良传统,变得灰暗,釉色也不亮,雾蒙蒙的。学界以前推定洪武青花瓷用的不是元代使用的西亚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是国产青料。近年通过物理科学检测,证明洪武青花瓷和元青花瓷的青料成分是一致的。发色暗蒙应该是瓷器烧制技术和水平的原因。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洪武时期,青花瓷器型少见,以超过40厘米的大盘大碗为多,还有一些30多厘米的玉壶春瓶和执壶。比较有特色的,是一种大罐子,被称为石榴尊,为洪武时期仅见。以我收藏的这一件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为例,对洪武青花瓷进行赏析。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此器,高:32cm,口径:4cm,足径:12cm,最宽处:22cm。为洪武时期常见的器型。该器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增加了弯长流和把手。器鸡首。器身纹饰和元青花瓷器一样,分为多层。器头鸡首,颈部“赏赐荆州府湘王朱柏受用大明洪武十九年春月吉置”。腹部分别绘线纹,蕉叶纹,缠枝花卉纹,回纹。器身绘蕉叶纹,回纹,缠枝花卉纹,松竹梅岁寒三友纹,莲瓣纹,卷草纹。绘画层次丰富,多而不乱。瓷器传承了元青花瓷器伊斯兰艺术喜欢繁复,不爱留白的特点,采用的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饰,却又是中国士大夫喜欢的纹饰,反映出明初,元统治者的异域文化喜好还未消除,继续在中国大地上有自己的市场。同时,代表士大夫喜好的纹饰开始出现,汉族传统士大夫文化开始复兴了。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鸡首壶器型高大,和当时社会初富,餐饮文化崇尚大鱼大肉大酒有关。后世国家富足,明初这种饮食文化开始消亡,吃肉饮酒变得精致起来,到了成化时期,更是以酒杯著名。再无明初这种大壶盛酒,大盘盛肉的胡俗习惯。这种器型高大,这种酒壶变得极为罕见。

    鸡首壶虽然采用苏麻离青绘画,铁锈斑明显,但是发色暗淡,几乎成了釉里黑。一是因为烧制温度过高,二是青料未经过精选和加工。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使用的瓷釉配方的原因。洪武瓷釉,莹润如玉。有明一朝,瓷釉水平最高的是成化和洪武。但是这种莹润如玉的瓷釉,不适合苏麻离青料发色,所以虽然瓷釉技术水平高,但由于和青花颜料不匹配,也就造成了这种发色暗淡,后来称为败色的青花了。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皇帝不重视,烧制量极少。此时青花瓷贸易也因为战乱而绝,国外市场没有需求,国内帝王没有喜好,青花瓷在元末辉煌的基础上,到明初洪武,几十年间陷入了低谷。

    也就因为如此,洪武青花瓷存世量极为稀少。和动辄几千上万件的永宣青花瓷比,宛如凤毛麟角。精品更少,百里挑一。我收藏的此件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釉色莹润,绘画精致,为洪武官窑青花瓷典型器。最为难得的是,历经600年,鸡首壶盖依然完好如初。斗转星移,物华天宝,当为传世珍品。

 洪武青花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鸡首壶赏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