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锦上添花玲珑胆瓶鉴赏

自乾隆七年始,磁胎洋彩制品益趋精细,讲究镂空、穿透、旋转、层层相套、纹饰多样,制作工序困难、复杂、奇巧,极富挑战,此时磁胎洋彩的制作,多在景德镇完成,由唐英亲自监制。乾隆八年(1743)四月二十一日唐英在〈恭进奉发及新拟瓷器折〉中提到烧造得九种新样式进呈,记载着唐英从景德镇进呈的各式洋彩。从奏折中看到,清宫所藏磁胎洋彩与磁胎画珐琅大多成对制作,磁胎洋彩的形制、纹饰、构图与处理细节,几乎完全一样。这也印证了本品原为一对之理,亦曾共同陈设于乾隆时清廷重要宫殿。

往时在清宫陈设的珍贵珐琅彩、洋彩御瓷,一直深锁禁苑,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故宫博物院成立,才第一次给予公开展示,人们才有机会领略到如此巧夺天工之物。民国许之衡先生所著《饮流斋说瓷》中道:瓶之腹际玲珑剔透,两面洞见而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似美术雕刻之象牙球者然。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赏殊品也。陶雅名为套环转动之瓶。颇嫌名称烦,古物保存所则标其名曰转心今从之。许之衡将“粉彩”与“夹彩”视为两种装饰法,可见《饮流斋说瓷》中有“粉彩以雍正为绝美,乾隆夹彩最盛,镂金错采,几于鬼斧神工”由此段记载可知,《饮流斋说瓷》或将清宫所谓雍正瓷胎画珐琅视为粉彩,而乾隆洋彩玲珑器之类则视为夹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