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古月轩款珐琅彩孔雀纹宫碗鉴赏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它是在清代康熙晚期按照康熙皇帝的授意,将从欧洲传人的金属胎画珐琅技法成功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釉上彩瓷新品种。珐琅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从诞生、发展到渐渐衰落,只有百余年的时间,为清代宫廷垄断,专供皇帝、妃嫔玩赏和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其中不乏皇帝本人的亲自指点,属于专供皇帝和皇后玩赏的艺术珍品。

珐琅彩瓷器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后,得出的具有极强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珐琅彩瓷极费工时,成本极高,产量不多,多为小件器,全部由皇家垄断,民间没有留存。被称之为:“官窑中的官窑,绝版的宫廷艺术品”。

雍正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722-1735)。雍正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帝王,虽然在位时间只有短短的12年,但其勤政治严、肃清吏治的执政方针为即将到来的“康乾盛世”顶峰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基础,他不仅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之一,亦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勤政著称的帝王。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雍珐琅彩的彩料更为丰富,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这是独创,特别靓丽。正如《陶雅》评价雍正朝珐琅彩瓷器:“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欲飞,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艳纤丽,蝶有茸毛,且颈项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据说一次雍正皇帝命清宫造办处烧造一套五件酒杯,初次烧造就烧坏了两件,后来在雍正皇帝的严厉训斥下,小心翼翼直到三个月后总算烧制成功,其间匠师们竭尽全力,呕心沥血,摸索总结出一套烧制薄胎酒杯这一特殊品种的方法。凭借宫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尚不能完全杜绝破损,其技术要求之高,工艺之复狡杂是可想而知的。

我收藏的此碗:口径:15.8cm,底径:7.3cm,,高:8cm。直沿口,弧腹圈足呈滚圆状,碗形周正。胎体轻薄,通体施白釉,釉如白玉般温润滑腻,外壁图案以珐琅彩绘,蓝雀则栖息在桃花树上恬静遐想。所有景象绘画精细,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尤其体现在孔雀尾,先用金彩勾勒孔雀之羽翼,内填饰蓝彩,间以松绿彩绘羽毛,一丝不苟,惟妙惟肖。花卉衬以黄、粉,绿三色装饰,嫩绿色填竹叶,整体色彩搭配得当,雅致清新。最为有趣的是桃花纹显得特色十足,衔接完美,
锦上添花!这种精湛的技艺就是雍正一朝最富盛名,最为流行,烧制难度最大,艺术境界最高的过枝绘法。最后配以
“风华绝代”完美地相结合,形成了诗书画印章于一体的工笔花鸟画。
此碗底足胎白细腻,滚圆光滑,俗称泥鳅背,底部落标准的“大清雍正年制”青花料六字款。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此碗图案所反映出雍正皇朝鼎盛时期的那种繁华似锦,国泰民安的富足生活。就连大自然的鸟类都显得如此勃勃生机,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


陈中天:高级经济师
中国文化艺术人才管理中心艺术品一级鉴定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