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官窑黄地青花折枝花卉纹梅瓶赏析

宣窑品格之美,为有明一代之冠,其选料、製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创新发明极多,器类与釉色之丰富,为此前所未经见,从而铸就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十年,其中青花一门,极负盛名,终明之世,精光不泯,由此衍生出黄地青花者,更是宣窑最杰出之发明,开启後世低温色地装饰御瓷之先河。

清宫内府典藏丰富的宣窑佳作,以致雍乾二帝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去领略宣窑之风采,从而对宣窑各方面的艺术成就取得深刻的认识,感悟更在古人之上。如此所凝积的美学思想使得他们由钦慕古物转入摹古抒情之际,更具独特的艺术视野,往往撷其最精华之处组合化裁,既保留经典元素,又另见新意。本品当是其中之经典佳例。

本品端庄典雅,挺拔饱满,外表装饰宣窑黄地青花之釉彩,以撷其苍妍璀璨之华贵。腹部主题纹饰为上下交错的三组折枝花果纹,花卉者芬芳盈枝,风姿绰约,果实者,饱满丰硕,寓意吉祥。运笔苍健,点染深沉,颇获宣青神髓,肩部和胫部绘就细密的莲瓣蕉叶辅助纹饰铺陈出宣窑青料苍雅浑厚的观感,又与主题纹饰疏朗清雅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纹饰之外皆敷设黄彩,色泽匀净明亮,极见精准细致,犹如青花纹饰镶嵌其中。底部圈足修整细腻,白釉莹美似玉,抚之极其温润,中心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笔道清晰规整,“乾”字写法为典型唐英榷陶时期之风格,由此可断本品为唐窑之物。

本品是在仿宣窑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基础上添饰黄彩二次低温烧成。仿宣窑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为雍正朝御瓷肇创的摹古佳作,从折枝花果纹饰的布局程度可分繁密型与清疏型二者,前者可看见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品,见HE
LI
著《中国瓷器》页290,图593;後者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册,页82,图30。乾隆一朝沿之烧造,据《乾隆三年造办处活计档
•
江西》记载,该年六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传旨御窑厂仿造一批前朝器皿,清单中就有“宣窑青花三果梅瓶一件”之记载。只是两者在肩部纹饰稍有不同,但乾隆者仍然明显保留了疏密两种风格,而本品就是选用清疏型器皿加敷黄彩而成。

作为宣窑可贵之创新,黄地青花属于极其珍罕的品类,原只见于宣窑之盘碗圆器。面对如此独特的品类,以雍正皇帝对宣窑的审美选取标准与摹古之性格必将黄地青花在摹古活动中加以发扬,所以雍正御瓷不独摹仿宣窑黄地青花之圆器,更将其扩大至瓶尊罐的琢器之中,然数量不多,亦异常珍稀。后人陈浏《匋雅》对此总结有言“黄地青花,雍正窑之所重视者,匪独盘然也,大瓶亦有之。”正是雍正皇帝的此番创新才将黄地青花推至第二次发展之巅峰,成为清宫御瓷最尊贵的代表之一。

乾隆早期沿袭烧造黄地青花器皿,造型选取比雍正者丰富,传世实物所见品类有胆瓶、马挂瓶、交泰瓶、梅瓶、六棱瓶等六种之多。只是关于乾隆朝御窑厂摹造的档案记载非常少见,在前述所引乾隆三年仿造前朝器皿的清单中,除了烧造“宣窑青花三果梅瓶”之外,还有仿造
“宣窑黄地青花大盘一件、黄地青花串莲大盘一件、宣窑青花黄地高足撓碗一件”的要求,这些仿烧的产品都与当今实物对应印证。然而对琢器生产虽未见档案记录,但是上述六种琢器有五种都是清宫旧藏,至今仍在故宫里面,所以必定是当朝作品无疑。乾隆朝最著名的黄地青花者当推南京博物院典藏“乾隆
黄地青花龙捧寿纹六棱瓶”,该品造型独特,纹饰尊贵,与之相同另有白地青花者。根据造办处档案记载白地青花者在乾隆七年之前和乾隆七年均有烧造,比较两者胎釉、青花、纹饰、写款诸方面,颇为一致,可推知彼此烧造时间不会相隔太久。由此可以认定乾隆早期是乾隆黄地青花瓷器烧造的最佳时期。同时,乾隆时期黄地青花器皿只是雍正朝烧造的延续,皆是唐窑所出,彼此品质和风格一致,这正是雍乾父子二人陶艺品味相袭的见证。

我收藏的此清乾隆官窑黄地青花折枝花卉纹梅瓶高:37cm,口径:6cm,底径:13c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