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2016-11-02 15:02:28)
标签:

北宋钧窑

胭脂红

瓷器

描金

黄金着色

分类: 瓷器收藏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建福宫迎春阁用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

    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

    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

    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变化微妙之美。传统钧瓷瑰丽多姿,玫瑰紫、胭脂红、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葱翠青……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青,可谓纷彩争艳。釉质乳光晶莹,肥厚玉润,类翠似玉赛玛瑙,有巧夺天工之美。

     钧窑烧成温度已经达到1350-1380℃之间,延承了传统钧窑胎质细腻,釉色绚丽夺目的特点,又结合了现代审美,器形饱满玲珑。独特研制的玛瑙釉水在烧制后形成更加鲜明的层次感,十多种釉色绚丽多彩,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生动美妙的流纹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由于钧瓷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浅如天青,深如天蓝,比天青更淡者为月白,而且具有莹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其色调之美妙,为一般窑口的产品所不及。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的特点:三氧化二铝含量低,而氧化硅含量高,还含有0.50.95%的五氧化二磷。而胭脂红瓷器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发展一个历史高峰,无论是当时的单色釉、混合彩瓷都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北宋时胭脂红是极具创新意义的代表性彩釉之一。胭脂红不同于其他制瓷时所用的铜红和矾红,它是一种以黄金着色、带有紫色调的粉红色,由于釉中含金,其烧造难度极高,温度稍有偏差,其中的色调就会被吃掉。胭脂红也常被人称为“金红”。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此系京川游侠之品

    胭脂红科技含量高、造价昂贵,系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NV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

    北宋时期的描金胭脂红瓷器,其釉色均以窑变正而典型,外胭脂红而内天青色,尤其是其釉色宝光流丽如水,四射绽放,在钧瓷遗存品中十分罕见。

    该胭脂红瓷器器身都有刻花和纹饰皆为描金,金色纯正,至今金光灿灿。

    由此可见,北京胭脂红可以说这是钧窑器中的极品,其无论釉色的流丽宝光是北宋时期的上上极品,可实至名归矣!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底胎老气千年风尘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器表气泡层次分明描金老化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开片老化
浅谈北宋钧窑胭脂红瓷器之精美
                               底胎黄金颗粒金光闪闪


注:此文参考吕莉老师的宋代均瓷文章,瓷瓶经刘文忠、李言老师鉴定为到宋之物,在此表示感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