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大型 “齐法化”背吉三字刀鉴赏
齐法化旧释“齐圜化”,简称三字刀。齐国在姜氏公室时代的货币制度,现在还无法确知,大约“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与三晋的情形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货,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力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公元前378—324年)为同意币制而铸行的大型刀币。面文“齐”指齐都城临淄,“法化”意为标准货币。刀身通长35.5厘米左右,因铸造粗疏而略有大小。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内凹,边廓隆起,身、柄接头处一线贯穿,无“断缘”现象。背面上部有三道水平横纹,下铭一字吉。齐国原先行用“布币”与“圜钱”,田氏作刀币,以一抵十,平衡食粮,控制物价,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办法,与刘禅铸“直百五铢”是同一手法。“法”字则是属于吉语一类,其意思为平,为值,可与釿通意。另外的字,或纪值,或纪地。齐刀身部粗壮,柄部细弱,俗称断缘。起铸造工艺与铜的质量都非常精良,是用石范铸造的,故而十分规整。这种钱没有见到减重现象,可见发行是成功的,这为田氏奠定了谋国篡位的基础。
齐国以刀币为主币,形成了独立的刀币体系,“法化”面文和“齐法化”的大量铸行,说明齐国有着统一的铸币权和较早形成统一货币的思想和举措;而开国纪念币——“齐建邦长法化”的出现,表明齐国货币制度的成熟,尤其叠铸技术运用于“齐法化”,代表了中国铸币工艺的重大进步。齐国刀币在中国货币史乃至金属铸造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我收藏的此齐法化背吉三字刀长:35.5cm。如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