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
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后来,“落雁”也就成了王昭君的雅称了。
昭君嫁到匈奴地域后,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到了元代,关汉卿作《汉元帝哭昭君》,马志远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张时起作《昭君出塞》等,对这一题材以戏曲、杂剧的形式进行了再创造,衍成了感人的爱情故事。盖罐所画正是“出塞”漫漫旅途中的场景,王昭君怀抱琵琶,点明了主题。在金代磁州窑的作品中,也有一件白地黑花昭君出塞纹方形枕,现收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这件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的出现,是大元帝国实行民族融合政策这一事实的反映。
我收藏的这只元青花昭君出塞纹罐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以下渐收,至底微撇,素底宽圈足。胎质细腻,青花呈色浓艳,胎釉结合紧密。青花主题纹饰为昭君出塞图,昭君骑在马上,手抱琵琶,左右两骑马侍从;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整个画面饱满,疏密有致。极具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经专家齐同民老师(美国东方收藏协会特聘中国区副会长)、刘文忠老师鉴定结论是:青花人物罐:此器瓷质温润,底胎硬郎,因采用景德镇之麻仓土烧制,故泌出自然火石之红,采用国产和进口钴料相合的发色方式,整瓷画工精堪,笔工一气哈成,叶子为元代特有之葫芦的形状,综而观之,是为元代经典人物昭君出塞青花大罐。
本藏品高23.8cm;口径17.7cm;底径17cm。如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