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身体的命脉之源,生之流动,亡之滞止,与人类的存亡休戚相关,输血与供血的矛盾日趋显现。
据卫生部统计,目前我国无偿献血率仍然偏低,在一些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由于血源不足、供血紧张,临床用血不足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常态,这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输血健康认知的不足,还有人们血源最终使用权质疑。
据卫生部发布的消息,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0.87%,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也有一定的差距。
从2008年开始,我国供血不足的情况就日益严重,到目前已从个别城市出现的问题变成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很多城市普遍而且长期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日趋的文明,却得不到高度的认知呢?主要原因是人们精神的“贫血”已远远超过身体的贫血,据有关数字显示,献血人群,大学生成为献血先锋,这与大学生普遍对输血的认知有关,每年高校组织的集体献血都成为补给血库的主流。
什么是无偿献血:无偿献血定义为“参加献血后不领取营养费、各种补贴和其他报酬。没有“报酬”就是无偿,这种相对的无偿正是这个时代的道德特点的体现。但是,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献血政策,对于无偿献血者都给予奖励。北京的政策是荣誉部分,分铜质奖、银质奖、金质奖三等;浙江是当地政府、单位给于300-800元人民币奖励,时献血者享受免费献血量,以及直系亲属的一些用血也得到优惠政策。现在的无偿献血体现不出人间互援互助的人道主义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1、在献血这个事情上显然是功利主义道德的表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将功利主义道德做到纯粹,剔除功力色彩,剔除所有优惠政策(甚至只保留必要的血检而不记名不发献血证),那么献血者的数量会做如何波动?让“无偿”绝对化那么道德是否表示更加崇高呢?如果无偿献血量的减少说明什么?无偿献血量的没有波动又说明什么?我们困顿于功力主义的道德,那么什么样的道德才是出路?
2、无偿献血所采集的血液是应用于临床的吧,是收费的么?如果收费(用血者付出金钱)那么作为用血者享受到的奉献的确是有价值的(商品购买关系),也就是说捐献的血液可以用金钱衡量。这个时候的价值转换已经背离了献血者的初衷,“助人”“奉献”从何谈起?那些血液换来的钞票又投入到哪个层面的道德建设之中了呢?
无偿献血只有一个终极目的性,那就是无偿用血,希望所有痛楚的病人能得到人道主义的救治,而不用担心高昂的用血费用。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太理想了,不错,重要的是在目前这种道德律之下我们看不到这种理想道德观的实现可能。
3、次要问题是目前的献血政策各地均不相同,可以说是根据地方情况而制定的。各地的非报酬奖励不同,然而各地的无偿献血者所做的贡献相同(假设都献了400ML)那么为什么会有不同对待呢?(各地政策不同在于免费用血量和献血量的对应比例等)。
因而制订统一献血标准统一相应地进行补偿制度也可以试行,真正做到“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加强宣传,普及相关知识,消除输血不健康的顾虑,增加用血的透明度,减少血荒,势在必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