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吧,为自由而战
(2022-03-16 22:02:58)| 分类: 乱凑的文章 |
前两天与一位相熟的外校老师聊天,说起初三女儿的前路,老师给出的建议恰恰是我的想法。女儿资质普通,平庸鲁钝,倒是在不易被发现的后脊梁上长了一根向往自由的骨头。更是在游历了几个被认为各自存在明显性格缺陷的国家后,反而希望换个态度做人。我也是建议她去考国际高中,这样日后有机会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可以追随可以融合,反思也好,批判也罢,总是脑袋立体更利于思考,之后她可以进行自我选择。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上,缺少社会背景,布局不努力,中段不屈服,收官阶段想来是四处救火自顾不睱,无法给予女儿太多帮助,唯一能做的无非是在能力范围内支持她做自己。
老师大致介绍了一下国际高中的课程特点。实验偏多,思辨偏多,社会实践偏多,人文精神建设偏多。相对普高,缺少了对一件事反复的琢磨,无休止的练习。我就是从无数个黑白不分的夜晚走过来的,个人觉得传统的教育对于素质与潜质的开发还是有一定的优势,除此之外,更多培养的是一种竞争的意识,吃苦中苦,做人上人,争一分,杀一操场。而以我浅薄的认识,另外一种教育方式更多是对于性格,态度与表达的养成,基础于品德与交流的提升,讲究思辨能力。具体例子。这次疫情,学校会有小型的讨论议题,要求同学站在多个角度给予解读。有站在政策面的,有站在操作面的,有普通市民,有基层干部。角度多了,事情就更加趋于清晰了,碰撞之后是相互理解的达成。简简单单的一堂课上出了十二怒汉的高度。如果教条地让孩子做一份彩打的手抄报,除了一面之辞歌颂赞美,大多也只是培养父母的动手能力,效果当然会有折扣。
国际高中的很多实验实践也是需要团队配合完成的。不同于我理解的,班上好同学轻视后进生,后进同学仇视所谓的顶流选手。优秀与后进从来不是对立的,他们需要相携共同成长,以体现人类是有血有肉有爱有灵魂的高级动物。而不能像畜生一样只顾着你死我活,你争我抢,站到食物链顶端奴役众生的理想。
我们的文化产生于农业文明,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因为就农业而言,经验永远至上。在无法将知识跨越知道的日子里,见得越多经验越足,时间长了便成了权威,无力置疑。老子传儿子,儿子传孙子,除非遇上不世出的大材料,老子永远是老子,儿子永远是儿子。而如今,知识在不停地迭代,旧思维分分钟被新格局取代,但凡跟随不及,就脱节了,就老朽了,就巴比Q了。所以,我们的孩子缺少的并不是你教给他的所谓常识,而是眼睛看不见耳朵没听过,恰恰只在脑子里正在生成的奇思妙想。我想,这种能力不是靠反复的练习,大量的灌输能够达到的。就像学校有一道课外题,做一辆小车,无论用什么材料,使它可以行进七米。我只想到用牛皮筋为止,之上无它,可惜的是牛皮筋几乎无法将小车前进至七米。
孩子到底最终必须自己成长,渴了自己去买矿泉水,而不是喝父母包里的膳魔师,累了就找块石头歇一小会儿,而不是嚷着让父母抱。跌倒了就自己爬起来,而不是等着父母来捶地,然后说地坏。与小朋友发生冲突了,首先应该想到如何解决,方法可以征求父母,而不是立即想着报告老师。已经进化到这个时代了,能够得到的资源其实每个人都相差不大,如果环境友善,理应成为更好的一代人,而不是骄横,脆弱,极端,心胸狭窄。
最后,我还想表明我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态度,我从来不反对女儿用手机。孩子的沉沦从来不是因为手机本身,而是网络上的内容提供者缺乏起码的良知。如果,我们所在的这个局域网是一个交流的态势,而不是充斥谄媚虚伪与暴戾,有骨气,有态度,有是非观。那么我们还会畏之如虎狼吗。
写于女儿临近中考的最后一百天内,希望她为自由而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