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永远的呼兰河的女儿
(2014-10-09 15:16:59)
标签:
情感 |
至于萧红---这饥饿的女儿,一生都在向着自由,爱和温暖,做着不懈的追求。然而每次“逃离”并非像海报上那样阳光普照,兴高采烈。更多时候面临的是生存的危机,如何在身无分文时填饱肚子,如何在大雪漫天的时节添一件御寒的棉衣。如何也用文字换取微薄的收入。生活往往是最真实也是最残酷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往往不堪一击。追求自由的代价是一生的颠沛流离,贫病交加。她曲折而短暂的人生固然与那个动荡的时代休戚相关,但更与她本人的性格有着直接关系。性格即命运,这话用在萧红身上恰如其分---她热忱,天真,执著,倔强。这样的性格特质一方面成就了她,也造就了她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萧红的人生充满了各种矛盾与转折:她为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却又和订婚对象汪恩甲同居,甚至有了第一个孩子。她怀着汪恩甲的骨肉,和萧军生活在了一起,深爱着他却又不断被他的背叛和粗暴折磨着身心。她最终将自己托付给了端木蕻良,却怀着萧军的孩子出嫁。她渴望过着老百姓一样正常安稳的生活,却一生流离失所,几次死里逃生。童年母亲早逝,父亲冷漠专制,让她加倍地渴望爱,可是她却一次再次地遗弃自己的亲生骨肉。
然而萧红同时又是一个传奇:其文学成就来自于对生活的直觉和文学天赋,她的文字真实而质朴,书写的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天然去雕饰。进而由一个东北流亡学生晋级为小有名气的女作家。她两次大着肚子,面容憔悴,居然让两个男人迅速拜倒在脚下,有些不可思议。难道他们爱的真是她的才华和她的灵魂吗?至于她在病榻上与骆宾基最后相守成就的爱情佳话,就更有些无稽之谈。1942年1月22日,萧红客死他乡,在日军攻陷香港的隆隆炮声中结束了她曲折而短暂的人生。
我们可以说那个时代成就了萧红,也毁了萧红。其实还是在于她自己的选择。她没有选择走丁玲一样的道路,上延安抗日,投身革命事业。她身上虽然有着对自由的向往,却没有流动着革命的血液。她关心的也只是个人命运,内心的悲欢。她怕了挨冻受饿,向往安定温暖的生活,所以最终和萧军分道扬镳。茅盾因此还对她提出过批评。其实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本无可厚非,只是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战火纷飞,山河破碎的时代,去哪里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安乐窝?
萧红走了,带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不甘,未完的梦想,以及破碎的爱情。无论世人如何评价她,我想她都是民国不可多得的才女,这多半不在于她的才华成就,而在于她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那个时代真实面貌,用最真挚的情感传达了爱与理想。这字里行间述说着一个少女梦中的花园,却又饱含着朴素的哲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来一个白蝴蝶。”
我想人们会记得她,萧红----永远的呼兰河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