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上善若水”
(2013-07-09 15:58:09)
标签:
文化 |
何为“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以下仅为我个人一点肤浅的认知,也许比较理想化,仅供大家参考:
所谓“上善若水”是希望个人的修为,以及万物的规律,如能像“水”一样,深沉宁静,与世无争,通达圆顺,顺其自然,则可以让自我达到忘我无为的自由境界,并让水一样的善行惠及他人。无论交友,经商,治学,齐家,安邦,只要遵循着至柔至善的水的原则,则可以柔克刚,诸多复杂的矛盾可迎刃而解。
水是和谐的象征,是无处不在的道,是一种处世哲学。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自我的德行惠泽万物的生长,用自己的思想感召他人,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人进步,而又不与他人相争。这样的道德准则似乎与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价值观格格不入。现代社会鼓励方方面面都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提升业绩,实现利益最大化。
过度的“争”所带来的恶果比比皆是:从幼儿园开始消尖了脑袋挤名校,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苦不堪言;从小学到大学只以成绩评定学生的优劣,让学生们的青少年时期就得不停地你追我赶,争夺班里,校里,市里甚至全国的排名。比科举制度时更为严苛。升学率成了评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几乎忽略了学子们心理素质,创造性的培养。我们看到多少例因成绩不理想,不堪重负的孩子因此而断送了自己稚嫩的生命啊。而企业内部,更是以业绩考核的方式来评定一个人的能力的高下。年轻人的热情,智慧都被年年增长的利润埋没了,在残酷的竞争与排挤中,理想被消磨殆尽。
如此的社会氛围让现代人从孩童时期开始就陷入焦虑与功利的状态,培养出的无非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残酷的竞争中互相倾轧。而为了挤占市场份额,争取利润的最大化,某些商家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其中不乏恶性竞争的手段,最终使大家都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只利己而不利他的恶性循环,看似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实则腐蚀了人性中至善,忘我,利他的本性,也让整个社会变得自私冷漠,人心离散。
“不争”不等于你什么都不做,不进步,而是把恶性竞争换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像水一样相互融合。如果把“针锋相对”的状态,化解为“利万物而不争”,那么不仅可以让自我回到宁静致远的心境里,也有利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减少丑恶现象的滋生,让青少年自然健康地的成长,让整个社会真正实现和谐发展,共存共荣。在“利万物”的同时,提升自我的价值与修为。这应该算是时下流行的所谓“正能量”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