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2019-06-20 16:41:37)
标签:

夏至

二十四节气

由来

气候特点

杂谈

分类: 心灵物语

 

 

夏至时节天最长    南坡北洼农夫忙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夏至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气候特点】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

       【夏至习俗】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1、吃面
       我国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即馄饨、面条分别是冬至、夏至的应令食品。夏至食面,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北方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而南方地区每逢夏至兴吃馄饨。在清代,夏至祭神十分盛行,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2、祭祀祖先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夏至日照最长,故中国绍兴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语。旧时,人不分贫富,夏于日皆祭其祖,俗称“做夏至”。除常规供品外,特加一盘蒲丝饼。
            
      【夏至养生】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1、饮食清淡多吃“苦”
      夏至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节季,此时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可口,避免油腻、难消化的食品。“早、晚喝点粥,既能生津止渴,又能补养身体,助阳气。在蔬果方面,苹果、葡萄、木瓜、枇杷这类平和的水果适合各种体质的人吃;体质虚寒的人最好少吃香蕉、雪梨、西瓜、柿子等寒凉类水果。”
       夏至除了饮食清淡,还可多吃苦菜类蔬菜,如苦瓜、香菜等。因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食欲等作用。不过,苦味食物均属寒凉,虽然能清热泻火,但体质较虚弱者不宜食用。
       夏至过后,除了健脾,还要养心。要让自己的心神尽量安静,晚睡早起,利用午休来调理生息,及时补充水分。
       2、养生禁忌少碰触
       夏至有很多行为会加重对身体的损害,所以要特别注意。运动最好安排在清晨阳光初照或夕阳西下时为好,强度不要太大,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宜选择柔和、动作缓慢的散步、跳舞、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 “运动后虽然很热很渴,仍然要控制冷饮,如各种碳酸饮料、汽水、冷冻过的瓜果等,极易损伤脾胃,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夏至夜短,老年人和体质稍弱者,夜间不要吃肉、面、生冷的食物。尤其不能空腹喝茶,应在餐后饮二到三杯为宜。另外,用冷水洗浴是很多青中年男性最喜欢的消暑方式,但这样寒气极易侵入体内,最好用热水冲澡。同时,也要注意浴后避风,小孩儿尤其如此。头部是阳气汇聚之地,所以不可晚上睡觉整夜开空调冷气,或者头对窗户,这种习惯易导致伤风、面瘫、关节疼痛、腹痛腹泻,对身体的损伤很严重。
 
      【吟古诗】

 

夏至时节天最长南坡北洼农夫忙

《夏至》
宋朝·张耒
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
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
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
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
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
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