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之殇”背后是诚信的缺失

近日,山东济南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高达5.7亿元的黑心疫苗案,据警方透露,犯罪嫌疑人从上线疫苗批发企业人员及其他非法经营者处非法购进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没有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全国多个个省市。
近日,一则“5.7亿元未冷藏疫苗流入18省”的新闻引起社会强烈关注,2010年以来,庞某母女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非法经营25种儿童、成人用二类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销往18省市,涉案金额5.7亿。此案性质之恶劣、波及范围之广、涉案金额之大都骇人听闻,这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要暂停甚至放弃疫苗接种。
首先要谴责的必然是这对母女道德的沦丧和价值观的扭曲,为了不正当利益干着不啻于“杀人”的勾当。庞某自己曾经就从事医药工作,09年因非法经营疫苗判刑后,还在缓刑期间就又制造了一起疫苗非法经营大案,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既丧失了职业道德,也泯灭了自己的人性,是一件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
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到监管漏洞和体系的不完善。为什么私人手中的非法疫苗会流入正规的医疗机构中?利益链中的暗箱操作,是非法经营的保护伞,所谓全程可查的监管,变成了一纸空文,这样的“生意”长达数年才被披露,一句“监管失职”似乎太轻。
近些年,时有婴幼儿注射疫苗后死亡的新闻见诸报端,而很多人也直接误认为“疫苗本身有毒,能不打就不打”。但注射疫苗是世卫组织强烈推荐、也是各国强力推行的政策,只是“疫苗安全”不等于“中国疫苗安全”。如果专业人士对相关新闻能多一些重视,弄清楚这些病例的病因,及时向社会公布,也许就能更早将庞某母女绳之以法。
行业内的诚信缺失消费的是国人的健康和信任,在保障医药安全的同时,重建信任同样重要。无论是疫苗生产、销售企业还是药监部门,都必须以“敬畏生命”为信条,以更严格的生产标准、更严厉的常态监管、更严重的违法处罚规范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