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演讲学子睡倒
睡掉了什么?

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院士一手拄着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走上了的人民大会堂报告台。他用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为题的报告。半个小时之多,他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此情此景让人不少与会的人动容。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后排的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睡去。当天,台下坐着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新华网)
从照片看,绝非演戏。本来,院士给青年人,特别是热爱科研的青年人做报告,应该是一件非常令学生们幸福和欣慰的事情,为何成为了一场负担,或者不能激发青年科研激情的不情愿之事呢?
其实中国教育是悲哀的。学生也许看透了社会炎凉,身为90后的研究生们,面对这个社会是非常现实的,有多少研究生读研是为了搞科研,不是为了赢得高学历,就是逃避就业难。现在的高校、教授,也让很多抱着学习梦想的青年人刻骨铭心的看清了这个社会,弄得学生们都很现实,很实际,知道自己的未来被谁决定,取决于什么。所以,学校安排的院士讲座,也是不得不来,硬着头皮“看戏”,看着看着睡着了。
台上九旬院士做报告,台下学生睡大觉,这也是对知识的不尊重。这些学生能考取驻京院校的研究生,智商肯定不低,但缺少的是最起码的敬畏和景仰之心。这些学生自以为21世纪的骄子,其实就是好高骛远的表现。竟然在九旬院士拄拐杖做35分钟报告会上睡觉?很多人不敢想象在如此重要且短的会竟然睡觉。避免不了社会议论、叹息或遣责,更应当引起有关院校和老师警醒与反思,只有加强教育和管理,才能让那些在会上睡觉的研究生清醒。
有人说,尊重与被尊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双向的,尊重你周围的所有人,你才会赢得所有人的尊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日常交往中,自己对待别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待我们的态度。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九旬院士做报告,学生睡大觉”,睡掉了自己对别人的尊重,也睡掉了别人对他们的尊重,睡掉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还睡来了社会的遣责。所以,我们要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必须学会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一分,也许能换来十分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