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1.25---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2013-11-25 16:58:51)
标签:

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11月25日

妇女

家庭暴力

杂谈

分类: 生活常识
 

 

11.25---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11.25---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


      每年的11月25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也称“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1960年11月25日,3位多米尼加女性——米拉贝尔三姐妹在多米尼加惨遭杀害。为了纪念这一事件,1981年7月,第一届拉丁美洲女权主义大会宣布把11月25日确定为反暴力日,并且决定每年从11月25日到12月10日举行为期16天的相关宣传活动。
      1993年11月25日,联合国发表了《消除针对妇女的暴力宣言》,将“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定义为:在公共场所或私人生活中,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或性行为上伤害和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
      1999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核准了由多米尼加共和国提交的草案,正式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家庭暴力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有关调查显示,世界范围内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妇女在其一生中遭受过暴力、性虐待和虐待,而大多数施暴者是她的家庭成员。家庭暴力是对妇女人权和基本自由的侵犯,它不仅会造成婚姻解体、家庭破裂,还严重摧残妇女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国际社会为消除家庭暴力做出了不懈努力,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实施惩戒。然而,针对女性暴力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行为依然存在,特别是在贫穷、战乱地区。2008年6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了关于妇女、和平和安全的第1820号决议,要求世界冲突地区交战各方立即停止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并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护女性免受此类攻击。
      家庭暴力九大认识误区:
      误区一:“两口子打架是家务事,不需要别人插手和干涉”、“家丑不可外扬”。
      事实:
      1.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而是违反人权的社会问题。
      2.家庭暴力是违法行为,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村)民委员会、所在单位领导应予以劝阻、调节,公安机关应予以制止。
      3.及早帮助有问题的家庭,就能将一个有问题倾向的家庭挽救过来。
      误区二:“只有没有知识的人才会打老婆”、“家庭暴力在农村比较普遍”。
      事实:1.家庭暴力的发生不分城市与农村,社会上各种层次的男人都有虐妻的可能,包括那些有学识、有地位、在公共场合或朋友面前彬彬有礼、做事干练的人。
      2.家庭暴力反映的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误区三:“男人打老婆常常是被女人的唠叨逼出来的”。
      事实:
      1.女人唠叨挨打,有些女人不唠叨也挨打,“唠叨”只是男人打老婆的借口。
      2.即使唠叨也不该被打,很少有唠叨的男人被女人打的现象。
      3.使用暴力是施虐者的选择方式,人们处理家庭矛盾有不同的方法,暴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能够正确处理家庭矛盾的恰恰是具有男女平等意识的人。
      误区四:“男人施暴一般发生在情绪失控时(如喝酒、赌博……)”。
      事实:
      1.男人只在家里打老婆和孩子,而不去公共场合打外人,因为他们在家里发泄不满情绪是安全的。
      2.男人虐妻时不仅完全是在可以控制的状态下行动,而且是有意识有计划的行动。
      误区五:“男主外,女主内”、“做家务活是女人天经地义的事情”。
      事实:
      1.“男主外,女主内”这种惟一的、绝对的分工标准忽视了女男两性的潜在能力,限制了她们/他们的发展,家庭分工应视各人情况而定。
      2.“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做家务。
      误区六:“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一生的幸福就是嫁个好老公”。
      事实:
      1.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幸福的家庭是建立在相互分工协作、彼此尊重与支持理解的基础上的。
      2.无论男女,一生的幸福应建立在多方面,包括婚姻、事业、朋友、兴趣等。一个具有自我独立意识、热爱工作、又拥有知心朋友的人才是幸福的。
      误区七:“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打打闹闹活到老”、“两口子忍一忍就过去了”。
      事实:
      1.这是淡化暴力受害人寻求帮助的借口。
      2.一般施暴者都是通过暴力来达到控制配偶的目的,他们通常不会自动改变施暴行为,假如被虐妇女一味忍受,只会促使丈夫形成打人的习惯,甚至暴力行为一次比一次严重。
      3.受害者应清楚而坚决地表示:决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暴力!必要时积极寻求外界帮助。
      误区八:“宁愿有一个常常殴打妈妈的爸爸,也比父母离异好”。
      事实:
      1.“好”或“不好”不在于表面上维持一个完整的家,而在于哪一种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长期生活在暴力家庭中,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和恐惧感,养成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3.人们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离异家庭并非等于有问题的家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误区九:“天上下雨地上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事实:
      1.没有一个人不在乎被打。妇女忍受暴力是因为种种限制,如就业、经济、住房、孩子上学等问题,使她们暂时无法摆脱受虐环境。
      2.被虐妇女缺乏外界的支持与理解,如别人谈论和耻笑、没有相关部门的保护、亲朋好友劝和不劝分的态度,使她们求助无门,宁愿保密不为人知,免遭更多伤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