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道德讲堂
共建文明常州 【人物故事之助人为乐篇】

朱立凤---兵妈妈的边关情

【人物故事】
朱立凤,1950年8月生,红梅街道翠竹南区第一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18年来与边关子弟兵情如母子,是那么的不平凡。
46年前,16岁的她从常州只身来到千里之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当了一名普通的军垦战士,13年的知青生涯,锤炼了她坚强的意志和品格,也在她生命中留下了浓浓的新疆情结和军人情怀。1996年9月,她又一次来到了新疆伊犁,特克斯河河畔格登山下的松拜边防连。那是一个环境极其艰苦,路途遥远的地方,极少有人去。当她得知边防战士夏天在摄氏40度的高温下头顶烈日,卫国戍边,冬天在零下40度低温下顶风冒雪,屹立边境,被深深的感动了。当时,一位四川籍的班长蒋斌竟情不自禁地喊出一声“朱妈妈”,顿时激起当地战士们心中的共鸣。一份连接常州和松拜,跨越数千里的母子情缘就这样开始了。
“守边离不开部队,爱边先爱子弟兵”,这是朱立凤的心声。1997年中秋前夕,她抑制不住对“兵儿子”的思念,再次来到边疆探望。2000年,她三上松拜,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妈妈号”的坦克模型,是全连官兵对朱妈妈的一份心意。“战士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有出息,我这个做母亲的怎么能不给点奖励呢!”,在连队设立的“朱妈妈个人成才基金”,只要是立功受奖、考上军校的兵儿子,都要给予奖励。十几年来,该连先后有60多人次立功、25名考上军校的“兵儿子”都得到过“朱妈妈个人成才基金”奖。
2003年12月1日,她听闻松拜边防连队附近发生6.1级地震,在没有得到回应的情况下,只身飞赴新疆,见到全连官兵都很平安,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当她得知全连官兵在抗震救灾中不顾自身的安危,全力救助灾民,表现突出,对兵儿子们的表现更感欣慰。在得知连队哨楼因地震受损需要重建,她当即电汇1.68万元,为兵儿子们的家添砖加瓦。漫漫18年,她先后9次踏上雪域边关,把温暖和关爱送到松拜边防连每一名指战员身边。边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朱妈妈”与“兵儿子”的故事却讲也讲不完。
18年来,她共给松拜边防连官兵写了800余封充满母爱,洋溢盈盈爱国情怀的书信。有为鼓励官兵安心守防而写,有为协助边防连队做好战士思想工作而写。在得知战士霍军红进了军校以后,由于不适应而产生退学念头,竟然想打退堂鼓后,正因脚伤卧床的她立即让女儿扶她到写字台前,连夜写了一封5页纸的长信,苦口婆心地劝导霍军红,终于使他打消了退学的念头。士官张萃伟在第一次提干未果时,她担心他背上思想包袱,除了打电话安慰外,还连夜写信勉励他。这些书信对鼓励连队官兵,忠诚戍边、建功立业和促进连队团结和谐、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全面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8年来,她所在工厂和酒家先后为近20名复员的“兵儿子”安置了工作。现在,松拜边防连有数名退伍战士在她的帮助下,在常州有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工作。
她常说,是缘分把她和边防战士联系在一起,能为战士做点什么,她从心里感到快乐,能做“兵妈妈”,她更感到亲切和自豪。
【人物精神】
听完她的故事,大家能够深受启发,感到一位兵妈妈的不平凡,可她就是我们身边一个默默奉献的热心好人,也是红梅街道诸多拥军爱军人物的一个缩影,让我们向她致以崇高的敬意。(来源:龙城论坛)
一个好人一盏灯
汇聚耀龙城
|